
祭月的策劃終於完成,早就想看星海夜景了,如果這次能以這樣美的方式如我願,那真是天造了。
但願旅遊局能夠遂我這小女子的心意,讓我穿上玄衣紅裳,在八月十五星海廣場,做一個神色安詳的司儀。
考慮到版權,我只貼上來我策劃的小部分。
海上升明月 天涯共此時
——丁亥年大連市中秋星海廣場祭月方案
序言
唐孔穎達有言曰:“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可見,華夏民族自古以來便是衣冠上國,禮儀之邦。她以其從容、大氣的大國風範接納著各國的朝見,她繁雜、華麗的服飾制度和禮儀規範影響著東亞乃至世界,直到現在仍然生生不息。
中國傳統的利益活動分爲“五經”:曰吉禮、曰凶禮、曰賓禮、曰軍禮、曰嘉禮。其中,祭祀,屬於吉禮,為五禮之首。
近代以來,中華傳統祭祀文化一度遭遇人爲斷層,所以,現在大多數人無法理解祭祀的意義和重要性。
左傳有雲:“國之大事,在祀與戎。”論語有雲:“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祭祀,作爲五禮之首,屬於吉禮的範疇。它的目的在於追思天地或前人的功績,以教化萬民,所以它肅穆、虔誠又不失吉祥、和悅之氣氛。《禮記•祭統》有言:“凡治人之道,莫急於禮。禮有五經,莫重於祭。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於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禮,是故唯賢者能盡祭之義。”所以,事實上,祭祀是一種感動和追求的表現形式,認真、積極、從容、開明、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世界觀自古以來便為中國人所有,是對宇宙的一種開明、輕鬆的認識。所以,祭祀天地日月、山川河流是祭祀的重要部分。
金風白露,月明如水,在仲秋時節祭月的習俗由來已久。
《周禮• 典瑞》:“圭璧以祀日月星辰。”
《禮記• 祭法》:“王宮,祭日也;夜明,祭月也。”
《國語•周語》:“古者先王即有天下,又崇立於上帝明神而敬事之,於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教民尊君。”
古時天子以天為父,以地為母,以日為兄,以月為姊,所以天子祭天地有示孝的意義,祭日月有示悌的意義,因此以此教民。這説明祭月的目的是給百姓做榜樣,“教民尊君”。因此,官方將此祭俗推及至民間。
自古以來,官方是於秋分那一天的傍晚祭月的,所以祭月在史料中,一直稱爲“夕月”。從天文學的角度說,中秋節是月亮經過秋分點時與地球最接近的日子,當時秋高氣爽,天清雲淡,圓月皎潔,所以民間把秋分日祭月改至八月十五,是很有道理的。
我國各地至今仍然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跡,最著名的是北京的月壇,又叫夕月壇,明朝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坐落在北京市西城區月壇北街路南。月壇坐西朝東,祭壇為中心建築,壇台一層,全部用白石砌成,高1.5米,周長56米,比日壇規模又小一些。祭壇四周有矮牆環護,西、北、南各有欞星門1座,東邊為正門,有3座欞星門。每年秋分之日都要在這舉行祭月典禮,凡醜、辰、末、戌年份,皇帝要親自參加祭禮,其他年份由大臣代祭。祭月典禮在等級上較祭日之禮差一些,規模也小。祭祀用牲玉,獻舞和祭祀日儀式一樣,而樂由七奏改六奏,行三跪六拜大禮。在祭壇周圍同樣設有神庫、神廚、宰牲亭、具服殿、鐘樓、燎爐、祭器庫、樂器庫等一系列附屬建築,為祭月典儀服務。
民間的祭月沒有那般複雜,而且加進了一些功利的因素,包括祈求團圓、平安,等等。
所以,綜上,無論是官方祭月,還是民間祭月,都是人們對道德、和幸福生活的一種企盼和嚮往,她並不是迷信活動,而是一種古老的崇拜現象,是一種完整的民俗文化。
優秀的傳統文化已越行越遠,我們作爲龍的傳人,有責任捍衛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
構造和諧社會的今天,我們用這種浪漫又溫柔的方式祭月,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敬重,更是對人們修養和品味的一種提高。
所以我們計劃在丁亥年八月十五於星海廣場舉行祭月儀式。儀式的流程等事項筆者參考了《周禮》、《禮記》、《儀禮》、《朱子家禮》、《明史》等文獻資料,在最大程度的尊重原有禮儀形態的前提下,刪去了一些因爲現在條件所限的內容,如受泛齊、酌澧齊、酌盎齊,以及亞獻和終獻等等,另,因爲上香祭酒等細節過多,所以刪去一些,只保留一次。
大連星海廣場,恭迎龍之血脈,共度華夏中秋盛典!我們是華夏人,我們要重現華夏盛世!
祝文
讀祝官升壇,正坐於席上,誦讀祝文。
“維丁亥年八月十五,太宗伯正儀帥大連市民於星海廣場遙拜,祝以文曰:
維蟾宮有桂,月色煌煌;
神州廣矣,盡澤其光。
星海星光,霓虹霄漢;
月魄月華,白練湯湯。
月出皎兮,赤縣喑兮;
震旦寥落,我心淒傷。
泱泱大夏,白玉圭璋;
鳳翥龍翔,角徴宮商。
太陰靈佑,複我冠裳;
俯仰同懷,維以不傷!
掬誠告奠,伏惟尚饗。”
讀祝官下壇
今天一切都好,下周去上海,嚴老幫我聯繫到了一個教授,謝謝嚴老,嚴老萬歲。
我把自己的各聲錄在MP3裏放給自己聽,覺得聲音沒有那麼恐怖,於是欣然。
今天晚上應當比較忙碌,論文和簡歷,應當趁早做好,不可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