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领英语学习跟踪记录(3)——多乎哉?不多也

小时候我爸常因为我不背单词拼法而暴怒。“我看别人家小孩都在阳台上大声背单词,为什么我就从来看不到你背?”他说的“别人家小孩”背单词,是指那些小孩坐在阳台上对着天空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拼。

这种问题就像问一岁小孩为什么要尿床一样白痴。我痛恨那些背单词的小孩,他们让我看起来像个不努力学习却靠投机取巧记住一个又一个单词的耍小聪明的学生。

后来我慢慢长大了,那些一个字母一个字母背拼法的小孩,都渐渐不在我的社交圈里了,我身边已经没有人会这么背了。我都快忘记单词拼法居然可以用这么蠢的方法来背的时候,王小明同学出现了。这个大神告诉我,他一直是这么背单词的。

我立刻明白了为毛一个三十三岁的大龄青年会只掌握两百多个单词。——就算他是从十二岁初中开始学英语,学了二十一年,相当于一个月就学一个单词。

不过这个家伙居然说这个方法是他妈妈教的,我是打死也不信的。王小明的妈妈是个人生开了挂的神级大温拿。老太太时尚又漂亮,是个裁缝,有自己的服装加工厂,常年接日本的制服工装单子和一些中式服装单子,她的中式裁剪功力,全大连找不到第二个。会俄语,会摄影(她老人家自己洗照片!!!),还会写文章。基本上是学什么会什么。老太太一双儿女也都出息,除了王小明之外,还有一个女儿在嘉年华游轮——英语水平自然是不用说。

所以王小明说这个方法是他妈妈教他的,我才不信哪。我只认定这绝对是丫自己笨怪别人。

昨天晚上王小明同学给我汇报了一下当天白天的战果,《把你的英语用起来!》那本书看得差不多了——后面没怎么看,因为都是中高级内容了,现在用不上。看前面觉得尚可,很多观点对他来说是新东西,令他跃跃欲试。

但他还是无法想象单词不靠背就可以记住。

于是我们打开了赖世雄的音标书,让他先看一下目录,然后告诉他,因为不确定你的学习速度和这本书的内容安排,第一堂课无法给你定量,你明天早晨能看多少是多少,纵深是到能够理解的程度。

然后我提了几点要求。

一、要一边听音频一边看,最好能够跟读。

我小时候并不经常跟读,当然主要原因是我在发音上还算有那么点天赋,就算不使劲也可以相对发得比较准。长大后身边才知道其实跟读是在语言学习环境缺乏的情况下,非常重要的弥补手段。就是说如果你周围没有英语交流环境,那还是乖乖跟读吧!

二、书中举例子是提到的单词,会就看看,不会也不用强记。但是每天学习的内容中,要选出五个单词来记住。哪五个呢,你自己挑,挑你喜欢的,挑你觉得用得上的,挑你觉得高贵冷艳的。

小明同学问,五个太少了吧?三十个怎么样?

是的他真的这么问了。

这其实是个很简单的算法。每天记五个单词,一年是一千八,三年就是五千四,考研够了。

三十个看起来很轻松,但只是一天两天之内很轻松而已,不过两三天就会积累大量复习任务,成为一种负累。得不偿失。

小明同学不甘心地问,没有奇迹吗?我说,每天背三五十个单词,一般是中高级水平的人要在短期内参加考试,不得已突击,才会去做的事。这么背不仅心累,而且容易忘。

三,遇到问题一定要及时问我,我非常需要你的反馈。

翌日晨王小明同学开始了第一天的音标学习。中途我发微信问他感觉如何,是否觉得枯燥之类。作为一个老师我显然有些过于焦虑,十分担心他因为枯燥而过早失去兴趣。不了他很专心,示意我不要令他分神。

等到八点,他发信来,有些沮丧,说很多不懂,纠结。我立刻问他,不懂的时候为什么不问我?

这也是我非常焦虑的地方,因为无法一对一面对面地上课互动,如果他不及时给我反馈,我就没法发现问题。

小明表示希望靠自己解决,不能一遇到问题就找人帮忙。我说,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但那是在学习过程已经进行了一些阶段以后。学习刚开始的时候,教师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语言不是个人的事情。语言是用来交流的,它的社会属性决定了它注定不可能靠自学学会。(看看我那惨不忍睹的法语水平吧!)而且我也无数次说过,如果你不给我反馈,我没法知道你的进度……

说了半天,小明总算愿意说自己的问题,但又说不出,好像是问题太多,都堵在了那里。

我于是用是非句帮他定位,大概明白了是对一些细微的发音区别表示不解。例如对于[i]和[I]的区别。我看了一下赖世雄的教材,觉得内容有点太深。就简化了一下,简单告诉他是长短音的区别。但他并不十分满足,我只好再深入一点,以sheep和ship为例,说了一下开口度的区别。

王小明同学是个爱纠结的人,俗称“钻牛角尖”是也。除了遇到分不清的音就誓要分出个泾渭来之外,还总爱问为什么。

我曾经也认为“知其所以然”可以帮助“知其然”。换言之就是知道规则或原因总好过死记。这个观点直到有一天遇到一个很有主见的学生,才产生了动摇。该学生是德语区的瑞士人,祖籍伊朗,穆斯林,非常聪明——聪明到令人讨厌,上课时总对老师提出各种要求,令老师和其他学生都厌烦不已。后来他上一对一的辅导课,他提出要学习汉字,请我试讲一下。我自诩熟悉古代汉语,便由字源给他讲了“取”的由来,帮助他记忆。

这种方法屡试不爽,大部分学生都是听得眼睛不眨,连连感叹太有意思了。但他听完,皱着眉头说,不好,我记一个字已经够累了,不想再记一个故事。

我瞠目结舌,被这种崭新的逻辑堵得说不出话来。然而,很多堂课的实践之后,我也不得不承认,他说的是有道理的。这种看似有趣的字源、词源知识,有时候只是徒增记忆负担而已。成年人学习语言,固然需要一定的逻辑规则来弥补相较于儿童来说的语言获得能力退化,但是如果掌握这种逻辑规则的成本超过了普通记忆,那么还不如“死记硬背”。

所以王小明同学开始纠结于ea读作[i],ee也读作[i],问我有没有什么原因或者规则可以掌握的,以及到底都有哪些拼法读作[i]。我说,首先,你不需要知道有哪些拼法读作[i],这是语言学家或者语言教师的任务,你需要掌握的是反过来——遇到读作[i]的拼法,你应当知道那是读作[i]的。就像小孩学说话一样,没有人他们开口说话前先把规则告诉他们。

当然,前提是,我刚才说了,如果记忆逻辑规则的成本超过了普通记忆,“死记硬背”才是可以选择的。

白领英语学习跟踪记录(2)——方法

昨天晚上我和王小明同学就教材选择和接下来计划的执行进行了深入磋商最后达成友好共识。

我为他购买了电子版的《把你的英语用起来!》,让他下载豆瓣阅读安卓客户端,在公交车上看。并且让他下载了赖世雄音标的电子书,不过他还是决定去京东订购一本。

对于这两本书的选择,我和他说了一下原因,他表示赞同。之所以让他看《把你的英语用起来!》是出于首先用一本不那么枯燥的书帮助他养成早晨早起和公交车上看书的习惯的目的,培养出一种“早晨就该看书”的潜意识,而不是八点起来在颠颠的公交车上犯困浪费大好光阴。这样在今后的学习中可以保持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

后来意外发现这本书里面也讲到了和我类似的观点。包括晚上不看书和培养习惯先于制定计划。我不喜欢这本书的作者,总觉得他在豆瓣上的发言太咄咄逼人和哗众取宠,不过这本书的很多观点我确实赞同。而王小明同学则也惊喜地发现了他的老师(我)和这本书的一些相通之处,从而对我更加信赖。

记笔记是很重要的。不仅是可以令你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所得有案可查,也是防止早晨犯困的一个绝好方法。我有过一段时间早晨停止记笔记的经历,作为一个精力无法长时间集中的卢瑟,我常常很快就走神,或者趴在书桌前睡着。而趴在书桌前睡着是得不偿失的,时间浪费了不说,也没有床上睡起来舒服,腰酸背痛,还会流口水把书弄湿。

我对他记笔记的习惯提出了几个建议。

一是看到重要的可以记下来,怕忘记的可以记下来,觉得难的可以记下来。不需要大段摘抄,写几个关键词,标上书的页码,方便索引即可。大段摘抄影响进度,也容易令人产生厌倦感。

二是心里有自己的想法了,要记下来。看书产生自己的想法,看起来简单,其实也不是那么容易做到。首先得看进去了,然后独立思考了,才有可能产生想法,而“看进去”和“独立思考”都是很难得也很费能量的事。

三是可以涂涂画画,看书时候想到什么都可以写在或者画在笔记本上。我自己看书做笔记的时候喜欢在空白处画画。譬如在啃一处很难啃的知识点的时候,我被折磨得很崩溃,这时候我就在空白处画一个简笔画的上吊小人,表达我当时的绝望心情。我画画很难看,但是这个上吊小人挂在那处难的知识点附近,令我无端心情好了很多。后来翻阅以前的笔记,看到这个上吊小人,会心一笑,啊,当时那个知识点,是很难的。我如何攻克这个知识点的过程,历历在目。

所以我建议他涂涂画画,也是希望他能够一直兴致盎然地保持记笔记的习惯。而且这种图画本来也是信息,做笔记本来就不需要拘泥于一种形式。

之所以为他记笔记提出了比较具体的建议,是希望他每天能够把当天做的笔记拍照发给我。王小明同学在北京,我在上海。我和王小明同学的交流靠微信和QQ,面对面是没有的。而且也没有一对一的授课时间——他和我都不是闲人,时间都不允许。所以主要是他自学,然后我进行方法上的指导,和具体问题的辅导,以及答疑等等。既然没有一对一的授课,也就没有及时的信息反馈,要想及时获知他的进度、他的状态、他的短板,我就必须有第一手资料。所以笔记是他能够给我的信息量最大的反馈了。

而我不希望他对此有太大压力从而产生负担,所以只告诉他,你想到就写,觉得没有就不写,想大断摘抄又怕烦就拣关键词抄,总之是放轻松,这是一项长期工作,在养成习惯之前,不要过早消耗兴趣和精力。

所以《把你的英语用起来!》这本书中提到的习惯先于计划,我是非常赞同的。我不怎么参与网上的打卡活动。但是我坚持每天长跑已有一年多,从最初的三公里,慢慢地到现在的七点五公里。开始我的目标只是每天跑那么多距离,也不要求自己跑得比昨天好——人的身体状态是有起伏的。现在细细想来,可能令我最终坚持下去的,是我当初的懒人想法——跑不动就慢点跑吧,大不了晚点回去好了。在这种没有压力的氛围中,我进步到现在的坐一百个仰卧起坐后再跑七点五公里一小时。我一直以为我这样不点不亮的人是需要压力刺激的,但事实证明这样轻松无压的状态更有利于好习惯的养成。

有鉴于此,我也试图告诉王小明同学,不要觉得压力,做好当下之事即可。

然后今天早晨他准时起床了,因为手头还没有赖世雄的纸质教材(我在没法做到两小时集中精神在电脑上看教材)。所以我让他今早先看看《把你的英语用起来!》。

中途我问他是否觉得枯燥,有没有想法之类的。我问他是否觉得枯燥,是因为心有顾虑,很怕他在养成习惯之前过早失去兴趣。不过他说还没看完,想看完再下结论。

我说,这不是长篇小说,跟一个论坛长帖差不多,看到一半对一些观点发表一下看法也不碍事的。而且你看书那么慢(刚才他问我教材问题的时候提了一下他看到哪一页了),我怕你看完前面都忘了。

说完这句话我就后悔了,赶紧对他说,这话是我随便说的,你千万不要因为我说你看书速度慢你就加快速度看啊。

太晚了,他很沮丧地说这个问题困扰他很久了。

我不得不花费很大力气跟他解释,看书慢没关系,单位时间里只要能把知识看进肚子里,就是收获,若是没进肚子看得再快也是白看,不要揠苗助长啊巴拉巴拉……

这是我今天得到的教训之一。

八点后他去上班,路上又看了一点。后来无意中打开他的豆瓣主页,发现他在那本书上做了两处批注,而且都是自己的感想,不由得有点小感动。——我并没有叫他做批注什么的。

今天白天我会看看电子版的赖世雄音标,然后为他定下明天早晨应该看的内容。对于不太了解的地方我也要查一下资料。毕竟我不是英语老师。

今晚我会问一下关于今天早晨和车上看书是否有感想和新的观点,如果有就讨论一下。

白领英语学习跟踪记录(1)——动机和计划

经常会有朋友向我抱怨自己在学校里学的英语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因为用不上而忘光光,觉得很可惜。

这些朋友有如下共同点:有一定的中国应试英语基础,即在学校中被动接受了多年的英语信息;工作后不在外企工作,或工作内容不需要用到英语;身处北上广这样的一线沿海城市,对于外语学习的重要性有一定的前瞻性和焦虑感;业余时间较少,下班后除了私人和社交之外很难再抽出大段时间学习;相信看看美剧英剧就可以学英语;喜欢英音唾弃美音(这个是吐槽)。

因为工作关系,我每天面对大量的英语文本,也要经常使用英语进行工作交流。大学时我的英语很差,后来经过一系列遭际,才慢慢开始有些感觉。对于身边朋友“如何学好英语”的发问,我常常自己也困惑,成年人到底怎样学,我的方法适合不适合所有人?

最近有一位关系非常密切的朋友对我说,非常希望学习英语。因为他长得很帅又会射箭,他妈妈对我又很好,我遂决定帮助他改善英语的状况,同时也将他学习的过程记录下来,作为别人学习英语的参考。如果成功了,算是一个好的经验,如果失败了,也好歹留个黑匣子。

这一系列中,我是作为老师,学生化名王小明。

老师的情况:我。语言学专业毕业,汉语教师一枚,六年教学经验。日常与学生上课和课下交流时使用的语言为英语。同时是字幕组翻译,有一定的英翻汉基础。英语语法和词汇量都是吊儿郎当。也没有英语教学经验。不知道汉语教学是否可以帮助我触类旁通。

学生的情况:王小明,男,三十三岁,北京码农,每天工作时间十二到十六小时。英语水平是掌握两百多单词(人艰不拆)。偶然一次聊天我发现他把mother拼成了mather——可窥其英语水平之一斑。没有其他成功的语言学习经历。

——此为引子

白领英语学习跟踪记录(1)——动机和计划

学习动机不够强烈是现在很多白领无法坚持继续学习英语的主要原因。

我问他们为什么英语忘光了,他们说:“平时工作生活用不到。”

我又问,“用不到为啥还要学?”

答案就多了,希望跳到外企去,希望和老外谈笑风生,希望以前学的英语不被浪费……

如果这些原因对他们真的很重要很紧迫的话,他们八百年前就学会了,还用得着我教?

其实就是平时生活用不到,也没有什么重要或者紧急的原因为他们提供强烈的动机而已。动机是学习英语的一切一切。想跳到外企去,现在的工作也不至于饿死,从长计议嘛;想和老外谈笑风生,上海的老外那么多,只会越来越多,不急这一时半刻。平时工作那么忙,回家还要给懒得长蛆的老公做饭,哄不听话的孩子睡觉,性生活一个月都不到一次(不是我说的,有数据的),学英语?那得排在多后面呀。

也只有在等美剧新番出来字幕姗姗来迟的时候叹口气,什么时候不用看字幕就好了;或者是在遭遇蓝眼睛迷人老外问路却张口结舌说不出几个词来的时候悄悄太息一声,怎么就忘了说英语呢。

也只有在这些时候才想起来抱怨两句,英语怎么学呀,我想学英语哎。

一般遇到这样的情况,我只会笑着安慰他,反正用不上,犯不着费那个劲,再说现在全球汉语热呢。

但是王小明同学的目的很明确,希望在一两年内考研,让自己有更多机会。如果考不上,就只能继续每天工作十二小时周周加班这种无望的生活。

先不说在一两年内把两百多单词量的英语水平提升到研究生英语水平到底现不现实,但这种动机足够强烈(急于摆脱目前这种状态)和集中(一两年之内),强烈到可以让他下定决心和付出恒心来克服语言学习中必然会产生的懈怠和半途而废。

语言学习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短期内很难见成效。容易令人放松警惕和亢奋的精神状态。因为学了一两天没什么效果,一两天不学也没见退步,所以这无数个一两天就在松懈之中溜走,等到发现的时候,这苦心建立起来的千里之堤已然溃于一天两天的蚁穴。

这就是为什么我愿意帮助他学习英语,而不是每天嚷着要学语言却说不出强烈动机的人。

王小明的妹妹我碰巧认识,也是靠动机在语言上有飞跃的成功例子之一。王小明的母亲和我说过她妹妹学习英语的事。说来也简单,无非是本来英语一塌糊涂,后来为了一份非常好的工作机会,拼了命地看雅思最后跃过龙门在大洋彼岸开始新历险的励志故事。

我英语一度很差(现在也未必很好)。高中时候英语老师看我的表情像看一只死老鼠。大学时候侥幸过了四级,就再也不管。但后来英语有三次飞跃,也是动机使然。

第一次是为了考研,当时为了考研我封上了所有的后路,没有找工作,得罪了学院里负责实习的老师,学院里支持我考研的老师也为我提供了很多帮助和便利。所以一句话,如果考不上,我就完了。既然要考上,英语当然是要解决的最大难题。开始复习考研的时候我的英语基本上连四级水平都不到,大二时候四级虽然侥幸过了但是后来就再没碰过英语书,英语水平显然是要下滑的。复习半年后我的考研英语成绩是六十二分。对别人来说不算多,但对我来说简直是奇迹。

第二次是开始教汉语,学生当然是不懂汉语(所以才来学啊),课上只能用英语交流。如果我听不懂学生在说什么,还是那句话——我就完了。只好使出浑身解数接收和输出语言信息,那段时间脑子特别累。不过一个月后我的英语口语水平就焕然一新了。这是语言环境的问题,很多白领(不在外企工作的)苦于自己英语学不好,其实就是缺乏一个语言环境。语言环境一是可以提供学习氛围,二是可以提供足够强烈的交流动机。

第三次是开始进字幕组翻译字幕。字幕组翻译完字幕都是立刻压制上传到网络供观众下载,观众中不乏挑剔字幕质量的。如果翻错了或者花了太长时间,还是那句话——我就完了。翻译和掌握语言是两码事。翻译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对这门外语又有了全新的理解,一个新的世界向我打开了门。

这三次语言能力的飞跃,都是伴随着强烈的学习动机,才使我这样懒惰的人,可以享受到丰收的喜悦。

所以王小明同学既然有足够强烈和急迫的动机,算是一个优势。接下来就是计划的问题。

考虑到王小明目前的英语水平和他的目标。从非常基础的词汇积累和语法学习开始是非常必要的。而王小明同学的工作时长又决定了他不可能每天抽出大量时间来学习。

我一向认为每天一小时是语言学习的最低要求。如果这都做不到的话,想有提高是很难了。其次是,每天一小时的效果比隔一天两小时的效果好。再次是,最好还是每天两小时。

我帮他计算了一下,他每天工作按十二小时算,除去三餐饭的时间(两小时),还有十小时的时间可以分配。他平时睡眠时间是八小时,但他表示为了英语学习,可以压缩睡眠时间。

其实成年人完全不需要睡八小时这么长。我多年以来保持六小时的睡眠,并不觉不适。但六小时是最少的了,语言学习需要记忆力,睡眠是记忆力的保障。

鉴于他一直睡八小时,所以我没有让他立刻开始睡六小时的作息,而是从七小时开始。以后再慢慢缩短到六小时。

所以除去睡眠时间,他还有三小时的时间。我给了他一小时做他自己想做的事,锻炼身体,和儿子老婆视频,看电视,之类的。所以这样算下来,他每天仍然可以有两小时的时间学习语言。

很多工作的朋友抱怨自己没有大块的时间学习语言,其实我很怀疑这一点。王小明同学每天工作十二小时,我仍然从他身上榨出了两小时的学习时间。

这两小时如何安排呢?我安排在了早晨起床之后。我建议他晚上下班回家后不要再学习——并非是没必要学了,而是没法学了。一个生活在北京这样的快节奏城市的年轻人,就不要指望他被老板压榨了一天之后,回家后还有动力学习了。

这里给晚睡的人们一点建议,真希望学习效率高一点,不妨尝试早睡早起。我建议他晚上洗洗涮涮,想干嘛干嘛,十一点准时睡觉。早晨六点起床学英语,学到八点洗漱上班。

一天两小时,对于语言学习来说,并不算多,尤其是对于他想两年内考研的宏大目标来说,这两个小时简直是杯水车薪。但这是一个大城市上班族能够奉献出的最多时间了。不过我不会告诉他“杯水车薪”这么令人泄气的词的,我会试着让他体验到语言学习的快乐之后,慢慢拉长战线。

他在公交车上的来回还有一小时,但是我深知这一小时其实很难有人专心看书的,所以我安排他在这一小时内接收一些较为轻松的英语信息。至于是什么样的信息,我还没想好。

只要没有特殊情况,这样的每天两小时,是不应当被其它事务占据的。而所谓的特殊情况,是指睡眠时间受到了压缩。换言之,只有睡眠可以令这两小时让路。

既然时间已经定下来,接下来就是选择教材。我并非英语教师,所以自然也不可能自己写讲义。而且我的任务也并非上课,只是负责答疑而已。真正的学习过程,需要王小明自己进行。

今天我搜索了一下网上的资料。因为在豆瓣上奶爸的《把你的英语用起来!》很流行,就购买了电子版扫了两眼。觉得大部分观点都与我一致,便采用了他推荐的赖世雄系列。而且赖世雄系列是从零基础开始的,很适合只有两百单词量的王小明。

而《把你的英语用起来!》本身也是一本有趣的书,我决定让王小明同学利用上下班公交车上的时间翻翻这本书。这样,这段时间内,他上下班路上的时间就可以利用起来了。而我作为老师,也会再仔细看一下这本书,看后与他沟通。

今晚我会让他下载《把你的英语用起来!》和赖世雄的《美语从头学》,让他把《把你的英语用起来!》放在手机里在公交车上看,把《美语从头学》打印出来,明天早晨开始看。

同时我会建议他也写类似学习笔记的东西,不拘多少,但要有想法。

Why should we learn a second language with a teacher instead of one who is only a native speaker?

e8b6c6ba5f9c69f6cf44d1a818b3bfc7

 

My new student, Yuzi, is a cute Korean girl. We’ve had good time in one on one class, she’s a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 who is about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next year, and can only sleep for five hours a day. So I tried my best to make the class relaxed and high-efficient.

One day she asked me about my major. I was confused, because I had told her parents about my major and my experience in detail before they decided to hire me as their daughter’s tutor. Was she questioning my teaching quality? So I told her that I’m a professional Chinese teacher with graduate diploma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and I have taught Chinese for over 6 years, more than 2000 class-hours, I began to have class when I was a junior student. If you have any problem with my class, please let me know.

“Oh, please, don’t get me wrong. “ She said, “You’re a good teacher. I was just thinking that why you can explain a grammatical phenomenon so clean and so clear.”

She told me that one of her teachers is a Chinese, who is studying Korean, and sometimes asked her about Korean grammar. She found herself can’t explain them as clear as she speak them.

That’s why she asked me about my major. Because she realized that a native speaker isn’t equal with a language teacher.

When I take taxi, I was always got laugh at my major by drivers. “What? You teach Chinese? Chinese is needed to be taught?” They can’t believe that in China, in which there are one billion three hundred million population who speak Chinese, a Chinese teacher is needed. “Can’t those students get a native speaker in the street?!” They laugh so hard that they have to handle the steering wheel tightly.

I asked them, what if a student ask you,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因为(because)” and “由于(due to)”? Why do we say “一个月两个月(one month, two months)”, but we never say”一个年两个年(one year, two years)”? What does “干脆(a word which is difficult to explain in Chinese)” mean?

They glared at me like I just appeared from the air. Then they stopped mocking my major.

 

Many of language learners have blind faith on native speakers. It is obvious that a native speaker helps learners with improving accent and so called “language sense”. It is truly helpful. That’s why learning a second language abroad is much better than in learner’s own country. But it is not enough. And it is shouldn’t be the main.

As mentioned above, a native speaker who hasn’t been trained may not be able to explain grammar phenomenon which is none other than necessary in language learning. Not only grammar phenomenon, but also pronunciation rules, word formations, and so on. Speakers just talk, they never think about why they say like that. Because they don’t have to do, it’s what a language teacher should do.

Here is my curriculum schedule in my studying at graduate level: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verseas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 cases, Chinese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cross culture communication. These are our core curriculum. And we also hav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hinese language elements teaching, error analysis,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other languages, curriculum design, modern language teaching technique, Chinese text books and teaching resources. Curriculum on Chinese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Chinese ideological history, national and regional culture, sino-foreign cultural exchanges, etiquette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urriculum on teaching management: second language educational psychology,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education abroad, teaching design and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promotion of Chinese. And we also have practical courses: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eaching, class observation and practice, teaching test and evaluation, etc.

These are differences between us, language teachers and native speakers. We are not only teachers, we are linguists. We know well about learners’ desire and we have what learners want.

Besides, a native speaker’s accent and language habit is not typical, his words adheres to his own habit and style. A learner who learns a second language from a native speaker only is just learning this speaker’s words, not the whole language. But a well-trained teacher knows how to get rid of his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give learner a “standard” language. When a learner wants to choose an appropriate word from several near-synonyms, a native speaker might tell you to choose what he likes, but a teacher would tell you to choose the most high-frequent one, or tell you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among these words, you can use which word in what kind of conditions.

 

It doesn’t mean that immersive learning is unnecessary. On the contrary, it’s very lucky of you to live abroad while you’re learning a second language. All of what I’m saying is that a language teacher is as important as immersive learning among native speakers, especially in the beginning. To sum up, my suggestion is to start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with a language teacher, and improve it with native speakers after class.

Of course, it is impossible to put a teacher in our pocket and carry him with us in our whole life. A teacher is a teacher, whose job is to let students get the knowledge and leave. A teacher is not a drug. A good teacher knows teach methodology not only knowledge, so that students can be independent from the classroom. In one word, teacher’s job is to make students not need a teacher.

A Chinese quotation might descript it brilliantly: Giving fish can’t be better than teaching fishing.

When can we learn a language by ourselves without teachers? The day we found that we can induct and deduct and internalize a new grammar phenomenon by ourselves, we can thank our teacher and say goodbye.

事關火星文

上近代漢語課卻把眼鏡丟在宿舍書桌上,拖著書包水壺從教室後邊挪到第一排,白色帷幕上的四號宋體字還是朦朦朧朧,像腳爪纖細的蟲子。

好罷,這不是我今天要講的主題,但與此有關,在課上對著一大堆俗體字我想到了火星文。嗯,今天我講自己對火星文的看法。——火星文,大家都叫它火星文,我也這麼叫。

這得先從英文說起。

有一段時間我在合肥城隍廟看到過一種T恤,上面印著一個巨大的宋體“張”字。這讓我驚異了很久,覺得非常怪異。因為我們通常所見的衣服上的文字大多是英文。我們可以推測第一個在衣服上印英文的人的初衷也許是受西方的影響,或者也許是在這片表意文字統治的土地上的一種標新立異。但很快它變成一種並不新奇的花紋,但它仍舊有意義。我願意相信,後來人們仍然熱衷于在衣服上印英文,並非因為它新奇,而是因為它表達意義並非那麼直白。

我當然不是說英文比漢語含蓄,這是不可能噠。但是在英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國度里,經過一道翻譯的工序,它顯得就不那麼赤裸裸,而是蓋上了一層或薄或厚的面紗。試想,一件寫著LOVE的T恤,和一件寫著胖娃體的“愛”的T恤,哪件看上去更正常一點呢——或許後者會讓人想到傳教團體。就連腦殘憤青們穿的都是“I LOVE CHINA”而不是“我愛中國”,我想更足以說明這一點。(我有時候很想問他們既然那麼愛國爲什麽要用英文表達自己的熱愛,這不是太奇怪了嗎。)

而在英語普及的當下,連英語簡直都不能算作是對含義的覆蓋,而要用受眾更小的語言來增添它的含蓄。這也足以說明這一點。這又要說到日語,其實日語雖然有些地方用到漢字(我想到大連星海廣場的割烹清水),但因為構詞法畢竟不同,看起來還是多了一道翻譯的工序。

再好比QQ簽名,寫一句“都緣自有離恨故畫作遠山長”,總好過直接寫“我想你了”,當然“甘作一生拼盡君今日歡”這樣直白的抒情終究只是大膽創舉用多了也是沒意思的。

所以我們難以看見將漢字作為花紋印在衣服上的情況,儘管我們知道漢字是多么漂亮。現在就連英語似乎也顯得太裸露,在英語普及、翻譯工具發達的今天。所以法語西班牙語意大利語開始出現在中國人的衣服上。

但始終沒有漢字,甲骨文也有,但沒有隸變後的,因為它們緊貼著我們的心理,我們的思維,我們怎肯輕易就將思維付諸外表,或者說,我們怎甘心被幾個字直接概括,我們在表達思想時似乎總得拐幾個彎,否則就顯得有些淺薄。(又想到復旦05中文系畢業生的文化衫,無比豪邁的“天下誰人不識君”,還有中心的文化衫,Q爺爺題的“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私以為這有特定背景,其實也是一種隱晦的表達)

好罷,我終於要說到火星文。

我不是九零後,而且請原諒我一開始沒法看火星文。我大膽地說也許是我認識的冷僻字相對使用火星文的人較多,所以按照冷僻字的字義我顯然沒法讀懂它們的意思。而現在火星文因為大受歡迎所以很難保證質量。譬如“莪嬡苝倞勄憾詞”,“感”只增添了一個形符,並非冷僻字,若拿出來就是再稀鬆平常不過一個“憾”;“詞”,我一開始很疑惑,這不是火星文呀,後來反應過來,哦,正體字。七個字中有兩個不是冷僻字,只是單純地增添形旁或改換形旁——聲符不換。這是火星文的潛規則,因為火星文本來就是“秀才認字認半邊”,以漢語作為母語的火星文製造者和使用者都會下意識地選擇聲符相同的字,儘管我打賭他們也許並不知道一個字哪個部件是聲符。

話說回來,其實我覺得“秀才認字認半邊”也不是沒有道理。漢語語音發展並非是整齊的。或者可以用一個立體座標來表示,形象點用一塊四隻手撐開來的床單表示。向床單中心扔一塊枕頭,下沉幅度最大的自然是床單中心,離中心越遠,下沉幅度就越小,巋然不動的是手指間的那塊。漢語語音變化或許也是這樣,越是冷僻的字,變化就越緩慢,像沙礫緩緩沉滯在河床。漢字百分之八十是形聲字,如果一個詞造出的是形聲字,那麼聲符一般都與這個詞的發音相同——至少造字時是一樣的。同時,理論上講秀才往往比庶民識字多,那麼遇到不認識的字一般是冷僻字,冷僻字音變緩慢,讀如聲符也就是“認字認半邊”一般都沒有錯。

啊完了,我跑題了。

繼續說火星文。火星文增加或改換一個形符的小把戲,恰恰是滿足了“含蓄”的潛在需求。再譬如“莪嬡苝倞勄憾詞”,看起來似乎確實比原句費勁。就是這個“費勁”,給了我們可愛的九零後以無限的樂趣。

當然還有一種很重要的原因,我願意猜測,這是由火星文形體繁複陌生的特點造成的。這讓我感到莫名傷悲。被簡化字寵得嬌慣的人們鼓吹簡化字簡便易行的時候,年輕的九零後挖掘出因冷僻而在簡化大潮中免遭閹割的漢字,用這樣一種畸形的方式表達對漢字繁複美的渴望。這是怎樣一種矛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