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tected: 汪!汪汪!汪汪汪!
照片若干
今日得照片若干,放上來,以饗諸君。
大連的秋天非常短,今天大風,冷得很,我穿單薄的漢服出去拍照,臉是青色的,大家姑且忽略了我的臉色吧。
走在學校乾涸的小溪上面……
漢服,理應如此熨帖,整齊。
我的正坐,絕對的教科書。
模仿大叔的那張著名的相片中的揖禮。
另:今天下午是心理學課的反應時實驗,一堆人圍著旋轉的圖片傻看,很快我便頭暈,不敢再看,總是這樣,連玩跑跑卡丁車,甚至站在一邊看人打CS都會暈的。
大連中雨、早點等等
大連這幾日淫雨霏霏,偏偏我又忙碌得四處跑,這雨叫人心情煩躁,比如前天接待劉教授,穿漢服、穿布鞋,布鞋難免是濕透了,兩只腳像坐船,難受死,還得做笑容答劉教授問。
昨天中雨,我和孫姑娘去了市内,十分想買一個大的挎包,裏面裝我的筆袋、我的書本、我的移動硬盤、我的便箋、我的唇膏、我的爽膚水……
看了半天,覺得自己還是最喜歡米奇的包包,可惜價格貴得很。
孫姑娘和我說了一路的心事,最後說,覺得我很不夠意思。
我大爲傷心,但裝作滿不在乎,點頭作罷。老實說心裏覺得十分委屈,覺得作爲朋友應該做的都會高興去做,爲何討不得巧,不知道了,無所謂,問心無愧即是。
大連大學的伙食讓我的口味發生兩個變化,一是開始喜歡吃以前不喜歡吃的茄子,二是更加不喜歡吃以前不喜歡吃的馬鈴薯。
早飯時光很痛苦,我不知道北方的早點都是這樣乾巴巴,除了餅還是餅,素餡餅,肉餡餅,地瓜餅,南瓜餅,土豆餅,卷餅……餅,餅,餅!
我無比懷念江淮的早晨,熱氣騰騰的早點攤子裏面有鍋貼包鍋貼餃,有糍糕,有拉糊湯,還有稀飯鹹菜……
大連大學裏連咸豆角都沒有……只有該死的泡菜。
今天早晨意外發現新出了蔥花餅,味道不錯的。就著立頓綠茶喝下去,覺得真是一個充實的早上啊。
其實我最愛吃的早點是燙飯就剩菜……燙飯……就是白水泡飯了。
這兩天準備考研的事情準備地比較勤,心裏頭有一股勁,心想不管結局如何,努力了才不會後悔。
最近寢室氣氛奇怪得很,抱一腔熱情希望八個人和和樂樂,但現實是各懷心思,叫人尷尬,即將分寢,難過之餘,又難免為自己打算。
其實,我還是希望八個人能夠一起生活到畢業,哪怕我們是全中國最後一批八人的寢室,擠一些,都可以克服的。
Protected: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Protected: 兔子、劉魁立以及其他
誰共我,醉明月
去時間的味道的博客裏逛了一圈,唏噓良久,那個白衣玄裳的,有秀氣沉靜的笑容的小姑娘,如今已為人妻,為人母,看她抱著兒子的照片,未曾穿漢服,當年那個清秀的輪廓依舊清晰,笑容多了幾分成熟。
該是很幸福的吧?人間煙火果真那樣暖人麽。是否萬家燈火的時候,從廚房的窗戶裏映出的幢幢人影,是最讓人安心?
終究是另一個世界。終究只能隔岸觀火。
心灰意冷之時,反而對這等小幸福沒有興趣。我發自内心的厭惡自己。深覺自己的無力,和噁心。說是不在意情感,事實上,總歸是牽腸挂肚,常常念想,直至心力交瘁、鵑啼瘦。
啼鳥還知如許恨,料不啼清淚長啼血。誰共我,醉明月。
天教長少年
這幾天該是過得很慌亂,然而現在總算又好起來了。
可是今天上午接到不好的消息一條,心情又坏起來。
抿著嘴唇,以沉默掩埋心事。告訴自己,可以很傷心,但不必太在意。
任憑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
瓢之漂水,奈何!
水止珠沉,奈何!
昨晚隨便翻閲李煜的詞,看到后庭花破子,我以前非常喜歡的一首詞。
玉樹后庭前,瑤草妝鏡邊。
去年花不老,今年月又圓。
莫教偏,和花和月,天教長少年。
剛看到去年花不老,今年月又圓,寢室裏燈驀地熄了,我跪坐在黑暗裏,半晌不願動彈。
天教長少年。小女子的美好願望。
既然這樣,不如拉雑摧燒之得了。
(照片版權歸獼猴胸胸小朋友所有,讚美之)
月色千里
身心十分疲倦,故未曾寫得博客。
被瑣事纏繞,三分可笑,十二分痛苦。
昨晚沒有星星,月色千里,照長云宏闊,叫人心情疏曠,什麽也不願想。和孫姑娘在被月光照得藍盈盈的南區草場上散步,絮絮說些小女子的議題。
昨天晚上夢見了韓寒,我發現時隔那麽多年,我還是很喜歡他,從初二開始,到現在。
今日公祭孔子(下)
縂的來説,雖然這次祭祀嚴格意義上來說,很不像話,但總歸是一種進步,至少知道應該穿漢服而不是拖條辮子,知道應該參照明禮而不是去學酋長。
在離崩樂坏的今天,這是奄奄一息的掙扎,還是蠢蠢欲動的蘇醒,不得而知,但願,但願是後者。
以下是我下到的視頻,視覺效果很好
這次的祭文和我那個噁心的祝文比起來,要好很多,並不那麽噁心,看來,ZF還是有腦子沒長在屁股上的人的。中共山東省委副書記、代省長姜大明恭讀祭文: 清風送爽,海晏河清。國泰民安,舉國歡騰。時逢中華文化先祖孔子誕辰2558周年,海內外賓朋,世界各地華人華僑,港澳臺同胞,謹備鮮花禮樂,肅立於曲阜孔廟大成殿前,恭祭孔子誕辰。其文曰: 海右山東,岱南奎星。聖誕吉日,鼓樂奏鳴。 黃河謳歌,泰山挺松。飛泉漱液,嘉卉吐紅。 日月增光,齊魯誇榮。西振河源,東澹海瀛。 北動玄土,南耀朱嶺。環球華裔,額首隆慶。 僑胞同胞,根連脈通。亞非歐美,百校名孔。 奧林匹克,喜臨京城。五洲四海,睹我雄風。 大同非夢,人類有情。聖哲先導,萬邦風從。 我輩協力,盛世太平。風發飆揚,纛拂雲中。 天地人和,萬物繁盛。與時偕進,和諧化生。 天和雨順,地和物豐。家和事興,國和人定。 仁者愛人,和而不同。忠孝首善,修齊治平。 為政以德,氣正風清。見利思義,躬行自省。 政通人和,德道常青。農工商旅,百業同興。 教科文衛,人本民生。生態環保,天人一行。 原隰鬱茂,畎瀆流清。芳草綠堤,粳谷盈豐。 城如蜃樓,貨殖縱橫。翰墨奮藻,學子書英。 大國崛起,自強不陵。一飛沖天,華夏振興。 勵精圖治,眾志成城。萬代功業,待我後生! 伏惟尚饗!(據孔子文化節官網直播整理) 還有一些不錯的網文,可以作爲祭祀知識參考。 國家行爲的祭孔禮制 1.祭孔沿革 作為國家行為的祭孔禮制可以追朔到二千五百多年的春秋時代。西元前479年,孔子辭世。此年,魯國國君魯哀公就開始祭孔,並稱孔子為“尼父”。首開帝王祭孔的是漢高祖劉邦。西元前195年,漢高祖劉邦過魯,乙太牢(豬、牛、羊)祀孔子,並詔諸侯、公、卿、將、相至郡,先謁廟而後從政。劉邦不但開後世帝王祭孔之先河,而且開了後世帝王令地方長官上任前先謁孔廟後從政之先河。 漢明帝劉莊子于永平二年(59)下令“學校皆祀聖師周公、孔子,牲以犬”(《後漢書·禮儀志上》),這是國學、郡學祭祀孔子之始。劉莊又于永平八年(65)親臨辟雍,乙太牢致祭孔子。永平十五年(72)劉莊至魯,幸孔子故里,祭祀孔子及其七十二弟子。 此後,歷代帝王或身臨,或派員到曲阜和太學祭孔。久而久之,祭孔形成了一種國家禮制行為二、八月的第一個丁日(上丁)在孔廟舉行祭孔大典,這就是“丁祭”。後來,祭孔又多了一個“舞”(舞蹈),祭孔典禮逐步正規化、程式化,有孔、樂、舞三部分組成。孔子誕辰日(陰曆八月二十七日),這一天祭孔儀式最為隆重,既是家族的大典,也是國家的大典。祭孔大典的程式、規格、主祭陪祭官員、祭品等由朝廷頒定。整個祭典是在朝廷欽定的樂舞中進行的。 祭孔禮制是從周代的祭祀之禮演變而來的。最初的祭司包括“禮”和“樂”兩個組成部分。禮,指禮儀、等級。樂,指音樂、樂舞。南宋大史學家鄭樵在《通典》中說:“禮樂相須為用,禮非樂不行,樂非禮不舉。” 2.祭孔禮制規格 古代中國的祭祀規格,《周禮》作了如下描述:“天子八佾,諸侯六,大夫四,士二。” 佾是古代樂舞的行列。八佾就是八行八列六十四人,六佾就是六行六列三十六人,依次類推。 歷史上的祭孔規格有兩種,一種是中祭,另一種是大祭。中祭規格始于南朝·宋的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445),祭孔規格定為“以上公之禮,舞用六佾,設軒懸之樂,樂陳三面“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六年(492),朝廷規定祭孔用“軒懸三樂”、“六佾之舞”,並行“三獻禮”。明成化以前,祭孔屬諸侯的規格。籩豆各十件,舞用六佾(舞人的行列)。孔廟當時屬中祀,(太廟為大祀,因為太廟是天子的宗廟,行事天之禮。)明成化以後,祭孔用大祀,但無明文規定。直至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清廷才明文規定升祭孔為大祀。 大祭與中祭的不同之處非常多。有三點是最主要的:一是根據禮儀,大祭用八佾舞,舞生八行八列共六十四人。中祭用六佾,六行六列,共三十六人。二是大祭時皇帝及皇帝成員親臨。中祭則為地方最高行政長官主祭。三是建築規格不同。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 於洪武六年(1373)命宮廷樂宮重新制定丁祭樂舞的曲譜。清康熙六年(1667)康熙皇帝親制《中和韶樂》,用於祭孔。乾隆朝堆積空的程式作了明確規定。乾隆欽定的祭孔禮儀為:迎神、初獻、亞獻、終獻、撤撰、送神六種程式。分別奏昭平、宣平、秩平、敘平、懿平、德平之章。舞姿則體現了“予、懷、明、德”等字的喻意,集中體現了孔子“仁德”、“禮樂”的主體思想。孔廟祭儀清乾隆時規定有6種: 1.釋奠。這是唐宋以後專行於曲阜孔廟的一種祭儀。每年四次,每季的仲月(二、五、八、十一月)上丁日舉行,所以叫“丁祭”。國子監和州縣孔廟每年只春秋仲丁二祭。 2.月朔釋菜儀。每月初一(朔日)舉行,較為簡單,只行一獻禮。 3.月望行香儀。每月十五日(望日)在大成殿、崇聖祠、啟聖殿、家廟舉行。 4.歲時常祭儀。是孔氏家祭,每年七次在家廟、崇聖祠舉行。 5.告祭儀。如衍聖公家中有事,奉祝文告於家廟的一種祭儀。同歲時常祭儀。 6.祭中興祖儀。五月二十九日,中興祖孔仁玉(五代亂世,孔子四十二代孫孔光嗣遇害,光嗣獨子孔仁玉恢復文宣公爵位,使孔子祀事綿延不斷,所以,孔組尊孔仁玉為中興祖)。主要祭儀為從家廟迎出孔鯉、孔伋、孔仁玉神主至詩禮堂,行三獻禮(神主即木制牌位)。 3.祭孔樂舞器具、主要人員與祭品祭孔樂舞器具,安質地一般可分為:金、石、竹、木、陶五類。按音質分則屬於如下“八音”演奏樂器。 金:特鐘(鎛鐘) 一至二件 編鐘 一至兩套(16或32 件) 石:特磐 一至兩件 編磐 一至兩套(16或32件) 竹:笛、排簫、龠 、簫 各若干件 木:(古擊樂器)、 (古擊樂器)各若干件 革:建鼓、應鼓、鼉鼓、博鼓、 (帶長柄的搖鼓)鼓各二件 絲:琴六至八件,瑟四至六件 匏:笙 若干件 土:塤 若干件 另外,還有下列樂舞器具: 節和麾(用於指揮樂舞) 羽(右手執)龠(左手執)(文舞器具) 幹(左手執)戚(右手執)(武舞器具) 禮樂服飾 若干 供品有三牢(豬、牛、羊)幹鮮瓜果、米、豆、酒等。 祭孔主要人員(直省、府、州、縣學文廟) 1.司儀官(主持人) 一人 2.主祭官(地方最高行政長官) 一人 3.陪祭官(長官) 二人 4.朝廷官員 若干 5.地方長老 若干 6.社會名流 若干 7.樂舞生:樂生45人,舞生36人 8.主祭場:孔廟大成殿和月臺 9.祭品:大成殿內置祭台,祭臺上放太牢(豬、牛、羊)祭台前放供案、供桌。供案上豎祝牌一塊,上面書寫歌頌孔子功德的祝文。供桌上放各種禮器:爵、尊、登、鉶、簠 、簋、籩、俎、豆、篚等。 四.祭孔禮儀:祭孔禮儀或稱祭孔典禮。它的專用名稱叫做“釋典禮”。釋、奠均為陳設、呈獻之意,指的是在祭典中,陳設音樂、舞蹈,以及呈獻牲(三牢)酒、果、蔬菜等祭品,以表對孔子的尊崇。祭孔禮儀分為:迎神、初獻、亞獻、終獻、撤撰、送神等六部分。 迎神, 就是請出孔子及四配的牌位,由主祭人(地方最高行政長官)進香,行三拜九叩禮,樂奏昭平之章。歌詞為稱頌孔子生前的功德。其文是:大哉孔子,先覺先知,與天地參,萬世之師。祥征麟紱。韻答金絲、日月既揭,乾坤清夷。 整個過程,用六佾或八佾的樂舞,演奏金聲玉振,古樸悠揚的韶樂,吟唱孔子德侔天地、道貫古今的頌詞。如曲阜孔廟在元代祭孔的祭文中有:“尚資神化,祚我皇元”,“闡我皇風,四海永清”的頌詞。從中可以看出,祭孔一方是出自對孔子的敬仰,但最重要的是為皇權服務的政教合一。 初獻、亞獻、終獻是整個祭孔活動中的主體部分,由主祭(一人),陪祭(二人)分三次把酒類、蔬菜、肉類、幹鮮果品等祭品奉祀到孔子像前,“三獻”分別奏宣平、秩平、敘平之章曲,用六佾舞。月臺上站立三十六名舞生,身穿藍色長袍,頭戴黑色平頂方角帽,腳蹬皂鞋。舞分文舞、武舞兩班,每班又分兩組,每組八人,相對而立。武生在前,右手執戚,左手執幹;文生居後,右手執羽,左手執龠,在八音齊備的樂器伴奏中,舞生跳起祭孔樂舞,每一舞蹈造型代表一個字,舞姿剛勁舒展,具有古典美。撤撰:樂奏懿平之章。 送神世紀孔禮儀的最後一部分,樂奏德平之章。歌詞為:鳧澤峨峨,洙泗洋洋,景行行止,流澤無疆。聿昭祀事,祀事孔明,化我蒸民,育我膠癢。祭孔的六個樂章高度評價了孔子偉大的一生,歌頌了他那博大精深的儒學思想和對整個社會文明的教化作用。 祭孔活動的主祭官、陪祭官、樂生、舞生、歌生共二百多人,身著清朝服飾,神情肅穆,禱告虐誠,整個場面莊嚴典雅,有置身于古代傳統文化的氛圍之感。 清末,即1906年,孔子升為大祀。祭孔與祭太廟、祭天地等同,祭祀達到了國家最高禮制,可謂登峰造極 祭孔樂舞舞譜初解
以及,百度百科裏的祭孔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