兀兰夜市——斋月巴扎(三)

我知道新加坡肯定不止两个巴扎,芽笼士乃和甘榜格南算比较大的,新加坡清真寺那么多,城市规划又较为去中心化,一定还有散落的小巴扎。HR给我说,兀兰有一个夜市,斋月期间也重开了巴扎。听说我打算周六去兀兰巴扎,几个住附近的同事纷纷要求加入,周六当天又统统变卦,说,听说只有几个小的stall,排队还排得要死——新加坡的排队文化我是领教过,如果新加坡人都觉得队伍很长,那就是真的很长。他们不去也好,我乐得一个人自在。白天训练买菜做饭收拾磨蹭到五点多出发,一路上困得东倒西歪,开始后悔自己为什么要坐一小时地铁去兀兰拜访一个当地人都不愿意去的巴扎。

我从兀兰站下来,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挤了个要死,兀兰是北边的一个大站,有众多商场,显然憋疯了的新加坡人正在放肆享受与政府齐心抗疫的胜利果实。和大巴扎一样,这个兀兰夜市巴扎也是新冠病毒传播后期重开的。我在兀兰地铁站周围溜达了一圈,才看到马路对面草地上有个像马戏团帐篷一样的设施,里面结着数不清的小灯。外面已经弯弯曲曲排了好多人。走近一看大喜,不像大巴扎,外面有个总入口要排队,进去每个stall又要排队,这里是个松散的露天大市场,人可以自由在摊铺中间穿行。弯弯曲曲排了很长队伍的,不用看也知道,是马来国民汉堡ramly burger——是几乎每个巴扎都有的标配。我吃饱了午饭过来的,并不指望在这里饱啖一餐高蛋白,最多买个不用排队的小食饮料尝尝,沾沾巴扎的喜气。

穿过排队的人群和冒着香气的食铺,走进巨大的帐篷,我蓦然发现自己站在一个魔法世界的集市:周遭熙熙攘攘,身边除了食铺之外还有从结霜桥过来的旧货市场,一座榴莲堆成的山后面,山的主人正在麻利地拆榴莲,买数码周边的摊子上女人正在对着手机直播,不远处的舞台上歌手唱着马来歌曲震耳欲聋,帐篷外圈草地上旋转木马和海盗船没心没肺地载着大人小孩晃悠,人群簇拥着一个男人看他在扎气球的摊子上掇飞镖给旁边娇小的女朋友赢玩具,旁边还有数不清的粉红色娃娃机,年轻女孩子抱着满怀的娃娃心满意足从我身边走过,我身边的地摊上堆满了数不清的宝石戒指、老银手镯、小巧的印度教佛像、八十年代的粤语CD……摊主们刚刚出摊,正一把一把地从蛇皮袋里抓东西出来:核桃串、各国纸币、来源不明的手表、义乌产小首饰、B货翡翠……

这不就像加西亚·马尔克斯笔下吉卜赛人的集市,这才是集市,这才是巴扎啊!我太快乐了,眼睛都不暇看,在人群里像苍蝇一样挤来挤去,不知道先去哪里看好。排长队吃不上东西又如何,我去过那么多巴扎,早就吃够了,无非就那么些,一个巴扎能有一两个亮眼的美食就很好了,但好吃又好玩的,我是第一次见呀!

舞台那里看马来歌手卖力拉动气氛,但实际上沦为集市的背景音,底下稀稀拉拉坐着的几个戴头巾的女士,仰头专注地听,结束后大家站在一起合影。娃娃机那里不断有人抱着娃娃出来,我有点眼馋,但还是忍住了。掇飞镖好像也很轻松容易,我又有点眼馋,但也忍住了。在卖宝石戒指的地方逡巡良久,最终也一个没买。我在小商品中间穿梭来穿梭去,看看这个摸摸那个——东西多是成本几毛钱的小塑料,从手机数码周边到锅碗瓢盆——像感官的马杀鸡。网购虽则发达便利,却也可能永远无法代替“逛街/集市”这种古老活动。它是立体的,有色彩、声音、气味,有人味。我为什么那么喜欢逛巴扎,是因为爱吃吗?是因为有人味啊。当然也是因为爱吃。

天色渐晚,草地上的游乐设施亮起灯,旋转着更有魔法集市的感觉了。我已经不再纠结不排队吃不上好吃的问题,因为我知道自己要吃什么。我跟随自己的本能,它拉着我走到榴莲摊子前停下了。世界上我最爱的山就是榴莲堆成的山。还有什么能比在巴扎吃一份现开的榴莲更美更适宜的事情!我嚎叫起来,老板,我要一份红虾!小哥跑过来,和我说,一份12,两份20。我说,我不要两份,我吃不完。小哥诚恳道,那很简单,我把电话给你,你吃不完打电话给我,我帮你吃。我笑起来。小哥也笑起来,和我说,你还是吃王中王吧。王中王核小,划算,18块钱一盒,两盒30块。我说,那我要一盒王中王。不用给我装袋了,我就要在这里吃。那我给你拿个手套,他说。

我立在摊边戴着手套大口大口唆着榴莲,成了活广告。小哥越过光顾的人群故意大声问我,好不好?我大声回,好!

完整的榴莲果肉就像软奶酪,皮子咬开露出软糯甜美的馅,层次感给齿颊带来极大满足,香气冲入囟门,带我飞上三十三重离恨天。啊~仙乐飘飘~伎乐天在我身边起舞弹琵琶~他们的丝缎香风拂过我脸~我来到了五台山~众人给菩萨奉上榴莲~

回家的路上我把视频发在了ins上,立刻有当地朋友惊喜地评论道,woodland pasar malam!它回来了!又紧接着另一个当地朋友说,这是我以前最喜欢的pasar malam。我这才意识到,原来这不只是斋月巴扎,也是小有名气的兀兰夜市。pasar malam是马来语“夜市”的意思,pasar malam是新加坡市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兀兰夜市想必是很多人记忆中美好的存在,故它的回归令人激动欣喜。我意识到新加坡的市民生活是极为丰富的,很少的钱可以拥有丰富的快乐。我想起了我去过的夜市:喀什的夜市,敦煌的夜市,乌鲁木齐的夜市,兰州的夜市……想起了上海——上海此刻只有永夜,没有市。

芽笼士乃——斋月巴扎(一)

斋月快到了,我翻日历和我们HR说,她是公司里唯一一个穆斯林,她一拍脑袋说,对了,斋月里有巴扎要开放,你肯定会喜欢的,而且这是两年来第一次开放!我百感交集,和她说,我也是三年多没去过巴扎了。2019年的巴扎因为台风天取消了,后来新冠就来了,你知道的。

HR乐于和我分享好吃的清真馆子。没过几天她给我发了两个地址,一个是我家附近的苏丹大寺附近,还有一个在芽笼。她说这是两个巴扎的地址,斋月期间可以去的。

在上海的时候到周五我常常去巴扎——周五是大家去清真寺做礼拜的日子,中午会带着摊子摆上一条街,就是巴扎了。上海有沪西清真寺旁的澳门路巴扎和浦东清真寺旁的桃源路巴扎。前者规模最大,人流把一条小小的澳门路巴扎堵得严严实实,人还在长寿路上,就先闻到烟火气味和肉香。第一次去我就跟着鼻子走,一路嗅着香味找到的。

我常常是带领一帮同事,指挥他们分头行动:排队买羊肉串、买抓饭、买牛肉煎包,我去排队买烤全羊。烤全羊只此一家,卖完为止,是巴扎的明珠,当然由我负责购买。公司里有个回回妹妹,每次我组织大家去巴扎买吃的,她都很开心,跑前跑后买平时难得吃到的东西。采购完之后大家叫一辆车回公司,把吃的往pantry桌子上一堆,一群人就围成一圈撸起袖子开吃,其他同事路过,拈一块羊肉快乐地丢嘴里,办公室里也染上了巴扎的气味。

我热爱巴扎,羊肉串烤架黄铜花纹和青烟一起,具象了我小时候读的《天方夜谭》,这是人间烟火,是人的欲望最直白的表达,是蓬勃的生命力,是最亲切的人民。

为斋月巴扎我筹划了一个多礼拜了。周六早晨先去上了拳击+体能课,上完饥肠辘辘也不愿意吃午饭,喝了一瓶奶垫肚子,匆匆忙忙收拾了一阵就坐公交赶往Geylang(芽笼),我常听人说起芽笼但对它了解甚少,百科上说它因红灯区而声名显赫。我坐公交车过去,车在芽笼街上行进,沿街各式亲切的小食肆,看得我非常饥饿。到Geylang我下来之后毫无头绪,因为满街张灯结彩庆祝斋月,到处都是food court,我眼花缭乱,不知道哪里是巴扎。没头没脑地窜了一会闻见肉香,隐约看见前方有青烟,一定是那里了,激动不已地奔了过去。

果然一排仓促搭乘的帐篷,里面一个巨大的kebab烤架隐现,我激动不已地奔到入口打算进去但又决定先在外面转一圈看看全貌,转了小半圈转到kebab烤架那里我再也受不了了,扭头就朝入口走过去,我要吃kebab,立刻,马上。

入口已经开始排起长队,各族人都有,穆斯林居多,还有很多像我这样,背着小包流着馋唾水像条鬣狗。

巴扎是长条形,两边是摊位中间是过道。进去先是卖甜枣等点心的,这些点心叫iftar,是斋月期间太阳下山后开始进食时吃的开胃小点心,热量很高,便于快速补充体力。再往里走是卖好看的穆斯林衣服的,男女都有,还有地毯等织物。旁边还有小饰品、小文具。我猜测它们大概都来自金华义乌,因此带有非常相同的小商品属性。当然也有一些艺术品,一些阿拉伯经文书法作品。

再往里走就是卖吃的了,拱门上书“food paradise”,我看着这个牌子嘿嘿傻笑——我想起自己无数次站在巴扎的人群当中,对我的朋友说,如果世界上有天堂,天堂就是巴扎的模样。

第一个摊位是外面看到的kebab,已经排起长队,右边是卖甘蔗水和椰子水的老头,再往里走有印度炸圈(vadai炸圈是我自己起的名字)的摊子、西班牙海鲜饭和油条的摊子。还有个摊子最吸引我,那是让所有肉食爱好者和美拉德反应爱好者看了都走不动路的一个摊子,摊位上整整齐齐摆了烤盘和炖锅,摊主正将一块块冻羊排摆在锅里,整只鸡正在炖锅里泡着,老板娘往上面浇着金黄色的酱汁。摊主见我流连,抱歉地和我说,还要半小时,你再等等。

卖椰子水老伯,希望大家多去照顾他生意呀
看着就不打算吃的炸物
另一种三明治,排队不多我也没太关注,毕竟我只有一张嘴
清真的西班牙海鲜饭和油条!
有的穆斯林不吃鱿鱼,但我假定这里穆斯林吃鱿鱼……

我在巴扎里里里外外找了一遍,没看到ramly burger,有点沮丧,决定先去买杯现制的苏打水补充一下电解质(我挤到现在满头大汗)然后去最火的kebab排队买个kebab,等那个肉食爱好者的摊位差不多就位了我再去买个burger。既然ramly burger吃不上,吃吃别的burger也行。

排长队的kebab,摊上所有人都卯足了劲干活

kebab摊主手脚飞快不停,兄弟俩一个人刮肉一个人卷饼,排在我前面的穆斯林姐姐一口气要了六份,短短两分钟就都卷好了。拿着我的卷饼我又兜到肉食爱好者摊子去,哇,把我看傻了:羊排在炖锅里已经上色,汤正咕嘟嘟冒泡,铁盘上一遛排摆着牛肉饼,正在滋滋响,摊主麻溜地给它们反面,就露出好看的焦棕色格纹,旁边鸡炖锅旁边还有个炖锅,炖的是超大块的牛排骨,也变成了好看的酱色。太诱人了,这实在是今天的主角,好多人围着它拍照。我真想把羊排牛排汉堡鸡腿挨个点一遍啊!

这时候我就开始怀念我在上海的同事,我们在一起可以毫无压力理直气壮地把巴扎上所有食品“一样来一份“然后带回去分享。巴扎理应和三五个朋友们一起去啊!

没关系,我告诉自己,我才来几个月呢,我有大把时间交朋友。我拎着kebab唆着苏打水站在旁边等我的burger。旁边卖甘蔗水和椰子水的摊子非常冷清,老伯偶尔喊两嗓子。我觉得有点可惜,我应该点椰子水的。

我夹着kebab端着burger穿过人群走出巴扎,打算去旁边mall里的座位坐着吃,这时候听到别人指着kebab说,嘿,这不是ramly burger。

hmm?我大惊,赶紧回头仔细看kebab,不看不要紧,还真的是,ramly burger的logo就在玻璃挡板上!原来我在找的ramly burger就在眼皮底下,排了半天队伍的kebab摊子就是卖ramly burger的摊子,但我买的是kebab。

被我错过的ramly burger

真是太令人沮丧了,但我转念一想,罢了,明天再来一次,买一份ramly burger,并一杯椰子水,照顾一下冷清老伯的生意。
我总算在巴扎外的mall里找到座位坐下,已经快要饿扁了。打开餐盒就被香味融化了,盒子里整整齐齐摆着刚烤好的burger,旁边堆着玉米片和黑豆酱,我搭配了mac&cheese,mac n cheese实际上不是个聪明的选择,但我有段时间没吃了有点craving。然后我发现一个问题,我忘记拿叉子了。
靠,我没有多犹豫,摘下口罩,用手抓起一个玉米片当勺子,挖了一勺mac n cheese填进嘴里,还没咽下去又连挖了三四勺,才呼出一口气来。
那么多摊位,我也只能点一份而已。还有一份kebab打包带回家做早饭

我这才想起对burger下手,手忙脚乱把burger从黑豆酱里捞出来咬了下去。我点的是手撕牛肉汉堡,牛肉纤维和酱汁难分你我,温热的醇厚的岩浆顺着喉管流下去,全身的神经都跑去味蕾那里围观,我又连咬了几口,酱汁顺着嘴巴往下流,又被我用面包擦回嘴里,不一会就满脸都是了。

居然就这么吃完了,我反应过来之后手里已经什么都没有了。我看着脏兮兮的手发了一会呆,又开始疯狂地吃起了mac n cheese。

我好像大草原上的鬣狗啊!

吃饱饭穿过马路坐公交回家,这便是各式水果蔬菜商铺,因为斋月门口摆满了斋月里吃的点心,熙熙攘攘非常热闹。

巴扎外面卖斋月点心的摊点
巴扎旁边小菜场,有卖红虾榴莲的

我把照片发给在上海的朋友,她跑去问她的室友斋月是什么,结果被骂了一顿。她满肚子气和不解地回来吐槽。我说这不怪她。

我有一次去澳门路吃东西,突然想起斋月要结束了,就随口问点菜小哥,疫情期间可有开斋节的安排?小哥面露忧惧,半晌说,我不知道那是什么。

希望所有斋月都如眼下这般快乐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