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投壺·訥兒整理

[原文]投壺之禮,主人奉矢,司射奉中,使人執壺。

[註釋]奉:恭敬地捧著

中:盛算器。士鹿中大夫兕,中刻木如兕鹿而伏,背上立圓圈以盛算也。(《康熙字典》)

[譯文]主人恭敬地捧著箭,司射恭敬地捧著中,讓人拿著壺。

[原文]主人請曰:“某有枉矢哨壺,請以樂賓。”

[註釋]枉:彎曲

哨:qiào 不正

[譯文]主人邀請道:“我有彎箭歪壺,請讓我以此為您娛樂。”

[原文]賓曰:“子有旨酒嘉肴,某既賜矣,又重以樂,敢辭。”

[註釋]旨:味美

重:zhòng 加上,加重

敢:謙辭。冒昧

[譯文]賓客說:“您有美酒佳餚,我既受到您的賞賜,又加上這音樂,(我)冒昧地推辭。”

[原文]主人曰:“枉矢哨壺,不足辭也,敢固以請。”

[註釋]固:堅決地

[譯文]主人說:“彎箭歪壺,不足以推辭,冒昧地堅決邀請您。”

[原文]賓曰:“某既賜矣,又重以樂,敢固辭。”

[譯文]賓客說:“我既然受到您的賞賜,又加上這娛樂,(我)冒昧地堅決推辭。”

[原文]主人曰:“枉矢哨壺,不足辭也,敢固以請。”

[譯文]主人說:“彎箭歪壺,不足以推辭,冒昧地堅決邀請您。”

[原文]賓曰:“某固辭不得命,敢不敬從。”

[註釋]命:教令

[譯文]賓客說:“我堅決推辭也推辭不了,怎敢不恭敬地聽從。”

[原文]賓再拜,受,主人般還,曰:“闢。”主人阼階上拜送,賓般還,曰:“闢。”已拜,受矢,進即兩楹間,退反位,揖賓就筵。

[註釋]般還:bānxuán 原地轉身

闢:避禮

阼:東階,主人之位

楹:房屋的柱子

[譯文]賓客拜兩拜,接過箭,主人原地轉身,說:“避禮。”主人在東階上拜一拜,送箭,賓客原地轉身,說:“避禮。”拜後,(賓客)接箭,走到廳堂中間,(主人)退回到自己的位置上,邀請賓客入席。

[原文]司射進度壺,間以二矢半。反位,設中,東面,執八算興。

[譯文]司射進來量壺的位置,離席兩個半箭的長度。(司射)退回到自己的位置上,擺好盛算器,面朝東,拿著八個算籌,站起身。

[原文]請賓曰:“順投為入,比投不釋,勝飲不勝者,正爵既行,請為勝者立馬。一馬從二馬(疑為衍文),三馬既立,請慶多馬。”請主人亦如之。

[註釋]比:頻也

[譯文](司射)對賓客說:“箭頭進入壺中,算投進,不等對方,自己連投不計分。勝者罰不勝者酒,罰酒後衛勝者立一馬,立完三馬後,就慶賀三馬的勝者。”對主人也如是説。

[原文]命弦者曰:“請奏《狸首》,間若一。”太師曰:“諾。”

[譯文](司射)命令弦者曰:“請奏《狸首》,中間休止用一律。”太師說:“是。”

[原文]左右告:“矢具,請拾投。”又入者,則司射坐而釋一算焉。賓黨于左,主黨于右。

[註釋]拾:jiè 交替

[譯文]近臣斌高箭已準備好,請交替頭。有投入的,司射坐下算一個算籌。賓客一方在左,主人一方在右。

[原文]卒投,司射執算曰:“左右卒投,請數。二算為純,一純以取,一算為奇。”

[註釋]純:quán 雙,對

奇:單數

[譯文]投完以後,司射持算說:“雙方投完以後,請求計算。二算為一純,一次拿一純,一算為一奇。”

[原文]遂以奇算告,曰:“某賢于某若干純。”奇則曰:“奇。”均則曰:“左右鈞。”

[註釋]奇:餘數

賢:勝過

[譯文]於是拿著(一方比另一方多出來的)報告說:“某勝過謀多少純。”(如果是)奇,就說:“奇。”一樣,就說:“左右均等。”

[原文]命酌曰:“請行觴。”酌者曰:“諾。”儅飲者皆跪奉觴曰:“賜灌。”勝者跪曰:“敬養。”

[譯文]命令斟酒者說:“請斟酒。”斟酒者說:“是。”被罰的一方都跪下捧著酒杯說:“承蒙賜酒。”勝者跪下說:“(以此酒為)敬養。”

[原文]正爵既行,請立馬。馬各直其算。一馬從二馬,以慶。慶禮曰:“三馬既備,請慶多馬。”賓主皆曰:“諾。”正爵既行,請徹馬。

[譯文]正禮罰酒完畢,司射請求立馬。一馬等於一算。得一馬的將一馬並給二馬,然後慶賀,司射說:“三個馬都已經具備,請慶賀多馬的。”賓主都說:“是。”慶禮完畢後,司射請撤去馬。

[原文]算多少視其坐。籌,室中五扶,堂上七扶,庭中九扶。算長尺二寸。壺頸修七寸,腹修五寸,口徑二寸半,容斗,壺中實小豆焉,為其矢之躍而出也。壺去席二矢半。矢,以柘若棘,毋去其皮。

[註釋]扶:《康熙字典》注,鋪四指曰扶,又,側又曰扶,按指曰寸。通作膚.《左傳僖公三十一年》觸石而出,扶木而合。

籌:投壺用的箭

修:長

柘:zhè 木名

若:或

[譯文]用多少算視在座人數而定,在室中用五扶的箭,在堂上用七扶的箭,在庭中用九扶的箭。算得長度為一尺二寸,壺頸長七寸,腹長五寸,口徑二寸半,容積一斗,壺内填放小豆,因爲箭會躍出來。壺離席兩個半箭的距離。箭用柘木或者棘,不要去皮。

[原文]魯令弟子辭曰:“毋幠,毋敖,毋偝立,毋逾言,偝立逾言有常爵。”薛令弟子辞曰:“毋幠,毋敖,毋偝立,毋逾言,若是者浮。”

[註釋]幠:hū 傲慢

敖:輕慢

偝:背立

逾:遠距離

[譯文]魯國對弟子的要求是:“不傲慢,不輕視,不背立,不遠距離説話,偝立逾言用常禮罰酒。”薛國對弟子的要求是:“不傲慢,不輕視,不背立,不遠距離説話,偝立逾言就罰酒。”

[原文]司射、庭長及冠士立者,皆屬賓黨;樂人及使者、童子、皆屬主黨。

[譯文]司射、司正以及站在一邊的成年人,都屬於賓客一方;樂人、僕人以及小孩都屬於主任一方。

[原文] 鼓○□○○□□○□○○□半○□○□○○○□□○□○鲁鼓○□○○○□□○□○○□□○□○○□□○半○□○○○□□○薛鼓,取半以下为投壶礼,尽用之为射礼。鲁鼓○□○○□□○○半○□○○□○○○○□○□○薛鼓○□○○○○□○□○□○○○□○□○○□○半○□○□○○○○□。

[譯文]此為投壺禮時的鼓樂。○為小鼓,□為大鼓。

投壺備註

因場地、道具以及參與人員素質等限制條件,諸位看官可在禮記投壺篇所示規範的基礎上,在盡量不破壞禮節的前提下,對投壺程序進行損益。

禮器:

銅壺一個,有頸者為佳,内實以小豆

木箭十支(賓主各五)

算籌:十枚

馬:三個馬狀木條

盛算器:三個

席:四張

參禮者:

司射、賓方、主方、讚者

不爭

一直喜歡論語裡面的“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一句,只是因為喜歡後半句的“群而不黨”,對於矜而不爭,一直不能完全理解。
直到昨日,依舊是亂翻《老子》來看,老子反反復複強調“不爭”,聖人不爭,堯舜不爭,君王不爭……這才豁得明白,那“不爭”,當作不居功來解。
那麼,“君子矜而不爭”,就該解釋為,君子可以誇耀自己,但卻不能居功?這該是一種不卑不亢的氣質?一種對自己的肯定,和對功勳的謙讓?
或者將“矜”解釋為矜持?這該是大部分人的理解吧?這也是可以解釋得通的,只是我更喜歡我的這種解釋,似乎更人性化、更讓中國的君子顯得有了一種傲骨?呵呵。
不才,亂語一通。

很愛自己

          晚上睡覺的時候,側一側臉,我便聞到了我頭髮的味道,廉價的蜂花護髮素,廉價的香味,我把臉深深地埋在大捧大捧的頭髮裡,然後扁扁地一笑,安心睡去。
  我很愛自己。所以孤單的時候,也不會寂寞。
  一個人的生活,其實可以很充實。

不殺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詳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老子》
昨日晚上,熄燈前的幾分鐘,沒有找到新概念英語第四冊,於是隨手拿起《老子》來看,翻到了這一段文字。反復吟詠,感慨良久。祖先縂是在我不經意的時候給我啓迪。漢人不似蠻夷好戰並不是孱弱的表現,只是漢人已經走過了靠掠奪獲取生命的階段,在人文素質發展到明白了文治武功之間的關係時真正看懂了戰爭而已。
正如錢穆所說麽,蠻子掌權有兩大特徵,一為好淫,二曰好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