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邊

下午五點過後給自己放假,從圖書館出來,不急著去開車鎖,而是挎著沉重的布包把街上的小攤看遍。小攤都應景應時,所以大多賣裝幀精美的筆記本,廉價的高音低音都勉勉強強的耳機,盜版的雅思託福雞阿姨。夏末時出來很多賣毛衣鏈的,做工算不得精緻,我總疑心鐵銹會蹭上衣服,這幾天賣圍巾的三輪車慢慢推出來,各色織得很美妙的圍巾迎風擺尾,風情無限,忍不住買下一條飽和度很高類似兒童作畫風格的圍巾,幻想自己有一天可以當做披肩用。還有賣陽傘,賣手機包的,總有女生耐心地一個個摸過來。前段時間還有賣日本扇的。再往前走,總能遇到賣舊書,賣文革舊物的,生意冷清,只有面容沉默的中年男人偶爾會駐足,不作聲地看著那些像章、語錄。到心平書店的時候街邊風格驀然一轉,開始人間煙火繚繞,肉夾饃炒飯麵餅之類,韓國肉卷的攤前總是圍滿了學生。我從攤子後的人行道經過,正好看見攤主穿得很少,兩腿開立,兩手左右開弓大力地翻炒著什麽,四五個學生圍著攤子,很嚴肅地看著鐵板上的食物,沒有人說話。這時候我就笑了,他們的表情為何如此嚴峻呢,好像在看教授為他們演示實驗過程。

這幾天還有攤雞蛋捲的小車,香氣讓我想起童年。圓形的小鐵板夾子,舀一勺麺漿于其上,上面鐵板壓下來,夾成一個帶有紋路的圓餅,趁熱捲起,出鍋,酥脆難以名狀。在大連的時候,路過青泥窪起先會買兩塊肉鬆餡的老婆餅,後來便買這種蛋捲,五毛錢一個,一般會買四個,坐在回來處的小客上吃得滿口掉渣。

而記憶再回溯,這種香味對我而言始終帶些說不清道不明的混亂感覺。小時候家裡來了攤蛋捲的小攤,家門口的大人都去買給孩子吃,大人扎著堆聊天等蛋捲出鍋,小孩在一邊玩得很熱鬧。

後來遠遠看見阿婆在高地焦急地一路小跑,朝媽媽喊著什麽。媽媽慌慌張張地跟著她跑了。我一個人立在那裡,後來好像回到家里,家裡牆角有兩袋扎好了的蛋捲,一袋是脆的,一袋是有些軟的,我蹲在地上吃起來。一個鄰居阿姨叫我吃脆一些的,而我偏愛吃軟的。阿姨只得道,你倒是奇怪,偏不要吃脆的。

再後來聽門口一個很年輕的小媳婦說長江路上出了事,我們一群小孩要她帶我們去看,我們這裡是長江路的支路,陳村路,將南北走向的陳村路沿北向南走完,就是可讓四輛大車並駕齊驅的長江路。小媳婦走到半路說肚子疼走不動了,我們俱失望,但也只得折返。

後來知道那件事和阿婆的一路小跑以及媽媽跟著跑開有關,跟日後很多的哀泣、沉默、不幸有關。只是那時始終不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麽。只有讓時間為我封存這一段記憶,等長大之後再為我開啟、供我閱覽。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