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卷的收穫長篇專號。兩個面孔,王若虛、郭敬明。
除了余西的《黑暗中的孩子》我沒有看(因為沒有看也不好評價,竊以為實在讓人沒有讀的慾望,我還是熱愛故事情節性的“淺人”),王若虛的《限速二十》無疑是這幾篇小說中寫得最好的。幾乎符合我對小說所有的“理想態”,人物性格雖然不甚明朗,但在情節中的表現很有張力,使得結構緊湊,沒有多於的枝節和人物,結局沒有像自虐郭那樣搞得皆大悲傷才顯得他深刻他憂傷他淚流滿面。結局是順水推舟的,不容人猶豫的,被情節推到懸崖邊上。很顯然,這樣當然比死一整篇小說的人要震撼得多。
常海波這個人,很有意思。算是小說里一大亮點。但是是不是有點童話色彩。好像一頭惡龍就突然聽命于一個小妞。這小妞讓人羡慕又讓人嫉妒。就好像我們看到韓劇里大公司的公子,飛揚跋扈的公子,突然就對某個灰姑娘鍾情并心傷的時候,總會歎息,投胎是門技術活。當然,如果沒有這樣的構造,那麼我也不知道情節該如何發展了。
自2005年以後至今我就沒有再看過郭敬明的作品,看《爵跡》給我的感覺是,郭敬明的優勢在於很大膽的想像力,不惜自己花費大力氣重構一個世界,偶爾借用一下現成的(例如很搞笑的四元素相生相剋的系統)。這種優勢從幻城到爵跡,似乎都在沿襲。而另一優勢,偶爾的搞笑、笑點,在爵跡里變得很僵硬,毫無他以前的幾部短篇里的自然。郭敬明早年的幾個短篇,單獨拿出來看,篇篇優秀,例如《一夢三四年》。文字里不經意的幽默有時讓我捧腹,但爵跡里偶然出現的“笑料”,只讓我感覺像是某個網絡小說網站里一篇倉促而就的小說,即將被刷新速度驚人的其他小說迅速覆蓋。
至於其他,諸如情節、人物性格,以及描寫一類,感覺這麼多年來,郭敬明似乎一點進步也沒有。總是孜孜不倦地描寫著誰的瞳孔又渙散了,誰的瞳孔里在飄雪,誰的瞳孔縮小了,誰的瞳孔又那麼深邃之類的。
打鬥場景的描寫還可以。
我當年初三,看《夢裡花落之多少》,哭的都不行了。後來讀《幻城》,都被震驚了。不過後來聽說貌似有抄襲。郭敬明其他的作品沒有仔細讀過。額,韓寒的就讀過《三重門》,就是沒有讀懂。我突然記起大一去大商電子城買P3,那個年輕的店主問我什麽專業,我說中文,他就輕蔑地看著我笑了,指著他的電腦說:中文怎麼了,我也能寫小說。額,我看了看他寫的,貌似是魔幻類的小說,沒有看明白。╮(╯▽╰)╭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我在一本叫《花火》的雜誌上看見一個叫“寒武紀蒹葭”的作者,我很喜歡。故事情節好像是:兩國交戰,秦趙吧,兩國主將一男一女,竟相愛了,原本以為主人公會為國犧牲,結局出人意料,他倆失蹤了。我覺得文筆也好。讓我想到你了。呼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