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入藏戰國竹簡典籍 專家稱學術價值不可估量

新聞來自,清華大學新聞網。

  【新聞中心訊 記者淑霞 文清 攝影 郭海軍】日前,清華大學入藏一批珍貴竹簡,經全國11位權威學者專家的鑒定一致認為:“從竹簡形制和文字看,這批竹簡應是楚地出土的戰國時代簡冊,是十分珍貴的歷史文物,涉及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是一項罕見的重大發現,必將受到國內外學者重視,對歷史學、考古學、古文字學、文獻學等許多學科將會產生廣泛深遠的影響。”

  據了解,清華收藏的這批珍貴竹簡是今年7月由校友捐贈的。到校時部分已經發生菌害黴變,清華入藏後迅即成立專門領導小組,開展了竹簡的緊急搶救和保護工作,組織研究人員對黴變組織進行采樣、化驗和分析,明確黴菌的性質和種類,科學制定了積極而又穩妥的保護辦法,研究人員放棄周末和假期休息,克服種種困難,最終保護住了這些珍貴的竹簡。同時學校成立校級研究機構——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並建立專門工作室,聘請專家學者參與竹簡研究和保護。至10月初,第一階段的保護工作基本完成,初步統計竹簡數量約為2100枚(包括殘片)。與這批竹簡同時入藏的,還有傳為同出的漆繪木笥(裝竹簡的箱子)殘部,紋飾帶有楚國藝術風格。

  竹或木制作的簡,是紙發明以前我國用以書寫的主要材料。一支一支的簡,用絲繩編連起來,就稱為冊。簡冊上面的文字,都是用毛筆和墨寫成的。清華所藏的這批竹簡,其形制多種多樣,簡的長度最長的有46厘米(戰國時的2尺);最短的不到10厘米。較長的簡都是三道編繩,借以固定編繩的切口及一些編繩遺跡清楚可見。文字大多書寫精整,多數至今仍非常清晰。

  專家組鑒定認為:“這批竹簡內涵豐富,初步觀察以書籍為主,其中有對探索中國歷史和傳統文化極為重要的‘經、史’類書,大多在已經發現的先秦竹簡中是從未見過的,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在簡牘形制與古文字研究等方面也具有重要價值。”

  據了解,目前已發現的古代竹簡,大致分為書籍和文書,並以文書居大多數。清華大學所藏的這批竹簡,以書籍為主,而且很多從未見過,有自己鮮明的特色,專家鑒定組組長、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李伯謙教授,專家鑒定組組長、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裘錫圭教授均表示:“從重要意義上講,其價值怎麽估計都不過分。”

  著名歷史學家、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李學勤教授介紹說,這批簡內容豐富,從目前檢視結果看,其最重要的內容之一,是研究古史最重要的依據、古代歷史文獻匯編、位於六經之首的《尚書》,且其中很多篇都是前所未見的佚篇,傳世本《尚書》裏沒有。例如“傅說之命”,即先秦文獻引用的《說命》,和傳世偽古文不是一回事。這些佚書是真正的“古文尚書”,其對古史研究的意義難以估計。同時,這批竹簡還有一篇重要內容,是一篇編年體的史書,所記歷史上起西周初,下至戰國前期,與傳世文獻《春秋》經傳、《史記》等對比,有許多新的內涵;此外,類似《國語》的史書、類似《儀禮》的禮書、前所未見的樂書,與《周易》有關的書等,都是兩千余年無人見過的。

  對於這批具有極高學術價值的竹簡,清華大學副校長謝維和教授表示,竹簡是出土文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化與文明的重要載體,而清華作為現代意義上的出土文獻研究工作的開拓者和重鎮,始終將中國歷史文化的研究作為一項責無旁貸的學術使命。他指出,清華大學在文科建設和發展的過程中,一直非常強調和重視文史哲等基礎學科的建設與發展。清華大學要以這批戰國竹簡的收藏為契機,把竹簡等出土文獻的研究和保護作為學科建設和學科交叉的一個重要平臺,作為文、史、哲等基礎文科發展的突破口,進一步促進基礎文科的學科建設和學術研究,促進文科和理工科的學科交叉與融合。他強調,這批竹簡是中華民族乃至全人類的瑰寶,學校將本著開放的原則,吸收國內外的專家學者共同參與,深入研究探討這批竹簡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謝維和教授表示,出土竹簡的長期保護目前仍然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清華大學將聯合多單位、組織多學科專家進行科研攻關,力爭完善地保護好這批珍貴的竹簡。

http://news.tsinghua.edu.cn

4 thoughts on “清華入藏戰國竹簡典籍 專家稱學術價值不可估量

  1. 我特别喜欢先秦文化,因为它有那种神秘感,因为思想更自由,焚书使得很多史料文献遗失了,所以任何新发现都值得期待,何况这次是有如此价值的竹简。太好了!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