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BBC的纪录片Life,月圆之夜沙滩上无数破壳的小海龟争先恐后奔向大海。它们当中大部分被海鸟吃掉了。大卫·爱丁堡罗夫用他标志性的大舌头英音解读道,成千上万的小海龟中,能够顺利存活下来长成成年海龟的不过几只而已。
之前我未曾想过大自然中幼崽死亡率如此之高。于是又想起另一部纪录片。
还是BBC的(其实我没那么爱看BBC的纪录片,我更爱看美国的纪录片,因为美国纪录片不装逼啊,我不能忍受一部纪录片比我更装逼),前段时间大热的Too Cute,奶猫奶狗们长成大猫大狗的故事。满屏幕乱滚的毛球肉球融化了所有观众的心。萌是一种什么属性?有人试图从进化角度解释——“萌”来自哺乳动物(或者说稍微有点脑子的动物?)的护幼本能。
养过宠物尤其是养过狗的人对狗意识到自己犯错时的表情可能再熟悉不过了。再直立的双耳也会垂下来贴在脑后,脸型变圆,嘴尖的狗,嘴型也会变圆。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对护幼本能的利用。在没有人为干预的野外,动物表示顺服也是垂下耳朵。我们可以推测因为哺乳动物的护幼本能,善于表现自己幼态特征的动物更可能在敌人的一线慈悲之中存活下来。(在这里要小小解释一下,垂耳是一种幼态的特征。少有成年哺乳动物还垂耳的。狗之所以有很多成年了还垂耳的品种(比如金毛、拉布拉多),是因为它幼态持续的动物。)
这种护幼本能和野外条件中触目惊心的幼崽死亡率形成对比,令我又困惑又纠结。但很快释然,自然界诸多因素本就是此消彼长,在永恒的冲突中获得短暂的平衡。
写这么多杂乱的想法,其实是因为前几天在地铁上看到孩童乞讨,分明是累极了的,脑袋耷拉,一步一挪地往前蹭。我心痛极了,却无计可施。见有中年妇女给他钱,我更是恨得咬牙切齿。只能偷偷拍下照片传于网上,盼人解救。
又想到前段时间沸沸扬扬的大陆孩童在港便溺风波。大陆人香港人吵成一团,却少有为视频中吓得大哭的孩子说两句。有什么比保护孩子更重要?孩子什么都不懂,责怪可以责怪到父母失教,为何要作青面獠牙状吓唬孩子?而父母分明需要保护孩子远离这种伤害,却也没有做到。
幼崽无防备能力导致的高死亡率和成年动物的护幼本能是一种互相牵制的关系。这一点没错。但人类不仅仅是动物,人类是这个世界上唯一有意识去帮助其它物种的生物啊。人类也理所应当帮助自己的幼崽,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