舅舅不疼姥姥不愛

今天的中華文化元點導讀課,講左傳正義敘。

唉,旁聽生就是旁聽生啊,蹭課滋味不好受的,屬於舅舅不疼姥姥不愛的類型。李索老師懶得PIA我,唉,不過李索老師已經夠好的啦,誰讓我老是給他搗亂呢。

我應當知足並且感激,機會和環境應當由自己創造,如果要怪,就怪自己當初太乖戾咯。

嗯,對了,昨天的讀書筆記,感謝老大和墨子的墨兩位大連資深人士糾正。

墨子的墨之處,“嗷嗷”不是大連話。那是哪裡的話?山東話?

據老大說,“嗷嗷”是最近才出來的,大概是她上高一的時候,在年輕人中間比較流行,很少聽見有老人說這個詞。

突然發現光伸的快餐很好吃,正如小表叔所說,學校周圍的飯店里的東西,比食堂的泔水貴一點點,但是會好吃很多。

前幾天和大頭逛到光伸的一個文具店,文具店的墻上不知何時掛了一副大幅的十字繡,棒子的傳統婚裝,我抬頭看看,半晌嘆氣。老闆笑說,奇怪,怎么看到這幅十字繡的人,都嘆氣呢。

這個時候旁邊的一個女子也抬頭看了良久,而後也嘆氣,對老闆說,能繡得這么好,很牛的。

彼時大頭在側,輕輕地笑一笑,說,雖然都嘆氣,但含義就不一樣了。

下午閑時翻看自己以前記在博客上的日記,覺得那些時光分外有意思。人總是輕易忘卻不快的事情,牢牢記住幸福。

9 thoughts on “舅舅不疼姥姥不愛

  1. 蛐蛐,向你请教:疑问:“朕”是先秦的第一人称代称,释读为“我的”;那么《康诰》里的:“孟侯,朕其弟,小子封”何解?为何要在宾语之前加一个“其”字?王引之《经传释词》将“其”解释为“之”,那么“朕”是宾格?主格?抑或两者兼有?

  2. 前一段時間正好看到漢語史稿講“其”,我個人為以為,應當是一個用於指示的定語。摘抄漢語史稿原文如下:“其”字用於指示的時候,也是用作定語的,它是特指(非近指,亦非遠指)的指示代詞,略等於現代漢語的“那種”、“那個”。它具有特定的意義,古人用它來表示它後面的名詞所代表的人物是“適當”的。例如: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論語為政)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同上先進)茍有其備,何故不可。(左傳昭公五年)……王氏解釋為“之”,我認為也可以說通的,因為“之”在用於指示的時候,是用作定語的,它是近指的指示代詞,等於現代的“這”。在中學文言教學中,教材把“其”的這個用法稱作是助詞,用於修飾語與名詞之間,可以譯為“的”。我覺得有失偏頗,可能是爲了便於學生理解把。朕在上古作為第一人陳,一般是用作領格,到了春秋戰國之後,“朕”字才漸漸兼用於主格。所以么,我覺得是不會是賓格。綜上,我覺得,“朕其弟”,可以解釋為,“……我的這個弟弟……”當然咯……我沒看上下文,所以可能解釋不當。不知道你怎么認為。

  3. 《康诰》是周公对康叔,也就是对封说的话,“孟侯”是五等诸侯之长,“小子”是上对下的称谓。我的直接翻译是:“诸侯之长,我的弟弟,年轻人封。”加上“这个”,会不会有点别扭?好像是在对别人说自己的弟弟一样。

  4. 嗯……個人以為,古漢語不直譯比較好,畢竟,上古和現代的意識形態,及思維方式,是有區別的。http://hi.baidu.com/shenzhaichine/blog/item/b38dad51cf193a2142a75bd0.html

Leave a Reply to 墨是墨子的墨 Cancel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