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翻譯的研究方法發散開來

翻譯的研究方法是很危險的,以今譯古和以外譯中具有同樣的危險性。

——王力《漢語史稿》(重排本)406頁

看到這句話,忍不住有所發揮,胡亂地寫一些感想。

深有同感,我以為任何兩種語言,都不可能完全契合。從歷時的角度來說,可能現代漢語與古代漢語也不能完全逐字翻譯。但究竟是因為漢語發展歷時太久從而產生“代溝”,還是因為五四聲勢浩大的廢除文言文運動從而造成斷層呢?或者兼而有之?蛐資質愚鈍,還應該多看些資料才敢下結論。不過,不管怎么說,作為後人(不肖的後人),我們面對幾千年前祖先鐫刻在金石上的文字,能夠暢順自如地閱讀,這是一件幸運並且讓我們深感自豪的事情。

不管是歷時還是共時,語言之間的契合(或者說是翻譯),都涉及到思維,所以語言具有時代性,和地域性,離開了時間和語境,語言應當會發生或多或少的質變。我甚至認為,嚴格意義上來說,“桌子”和"desk”都是不完全契合的。

舉個例子,大連話中,有副詞“嗷嗷”,造句:

1.他跑得嗷嗷快。

2.他成績嗷嗷好。

3.他嗷嗷地跑了。

4.他學習起來嗷嗷地。

1、2句中的“嗷嗷”,有“相當地”之意;

3句中的“嗷嗷”,有“拼命地”之意;

4句中的“嗷嗷”,雖有“拼命地”之意,但語法上卻是不合的。

由這幾個義項組成的含義無比豐富有趣的“嗷嗷”,無法在普通話中找到一個可以完全吻合又沒有多餘義項的詞。而第四項,恐怕連符合這個義項的語法形式都沒有。

我個人是非常不贊成翻譯文言的,我認為作為輔助閱讀,僅在生僻字下作注解,即可,與古人作注疏類似。讀古文應當和孩童學說話一樣,沒有翻譯的媒介,只是在一個豐富的語境中不斷強化,不斷細化,歸納並且演繹。在這裡舉一個《語言學綱要》(葉蜚聲、徐通鏘 北京大學出版社)裡面的例子:孩子看到小貓,媽媽指著小貓,教孩子,這是“小貓”;當孩子看到小狗,指著小狗叫小貓的時候,媽媽會糾正,這是“小狗”,這時候孩子就會在腦海里記住小貓和小狗的區別性特徵,從而分清小貓,和小狗。就如學習外語,拿著字典學習,和把自己放在語境中學習,效果是截然不同的;而拿著英英字典學習,和拿著英漢字典學習,效果也是不同的。——翻譯可能破壞深層的,暗藏語境的語義。這不僅是從方法角度來講,更是從保護、發展傳統語文的角度來講——將文言翻譯成現代好安於,再來理解,必將導致我們和祖先關係的生疏,因為語言是思維的載體。

我們知道,古漢語中,疑問句和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時,賓語是要前置的。當然,這是從現代漢語的角度來說的,古人恐怕不認為這是相對於正常語序的一種“前置”。一般的文言教學會提醒學生或讀者注意在理解時調整語序,我覺得這完全是畫蛇添足,無形中在讀者與文言之間建立一層隔膜。賓語前置句的結構有的餓成為一種凝固的形式保留在現代漢語當中,比如“何以”,“何以”就是“以何”,但我們在使用時誰也不會先想到“以何”,然後前置一下賓語,然後說出“何以”,是不是?所以說么,語言應當直接反應思維,當你說一門語言時需要先在腦海裡翻譯,那么只能說還沒有完全融入說這個語言的群體,還有一層隔膜。而我們,若與老祖宗有隔膜,未免讓人寒心,當然,年代久遠的,隔膜也不可避免。

所以我認為,理解文言,我們不應當去試圖掌握翻譯它的技巧,而應當掌握用它來思維的技巧。

就像學習游泳,我無數次以游泳比喻學習語言。無論學習多少游泳的理論知識,我覺得用處都不大,不如直接扔到水裡嗆幾口水來得直接。水是有生命的,你應當主動和它親近,它才會認識你,把你托起來。語言也有生命,因為它反映思維;人天生會游泳,就像人天生會學習語言。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是有道理的。

當然,這并非說我反對理論研究和歸納,但學習一種語言和研究一門語言是兩碼事。

愈發是客觀存在,但我們要學習的,是思維方法。

這於是又涉及到文化問題了,漢語發展所反映出的文化現象,是很有意思的,思維、語言和文化,三者之間微妙的默契的聯繫,值得深入探討。(枕邊的申小龍老師的《漢語與中國文化》,我是作為考研參考書目買來的,還未來得及看)

寫下這篇筆記,下午躺在床上將《漢語與中國文化》的引言看了,愈發崇拜申小龍老師了。我的想法凌亂且缺乏理據性,字裡行間還有些江湖氣,倒是申小龍老師在引言中的觀點,尖銳且一針見血。

不過很高興的是,我的不成熟的觀點,到底是和申小龍老師是一致的。

申小龍老師指出,“如果說西方語言的句子是一種物理空間體,那么漢語句子是一種心理時間流。”

同時指出,面對強勢的西方語言學理論,矯枉必須過正。

今天心情很好,因為第一,樓下的丁香花開得蓊鬱,香氣醉人;第二,今天讀書收穫頗豐;第三,翹了語文教學技藝課自己躲在自習室里自習,一杯立頓綠茶一盒真果粒牛奶和兩塊旺旺鮮貝;第三,聽說韃教授生病了,慶!乾杯!

昨天跑一千六,結果是今天我有一次高位截癱,但愿這是最後一次。

4 thoughts on “由翻譯的研究方法發散開來

  1. 你若去看俺们的专业论文,你会热泪盈眶地发现满篇的狗屁不通文理不顺的复杂句:无数引文注文疏文转注加注夹注……你得在无数引号中去找作者的观点。

  2. 举例还是太少了,看得我这个门外汉一知半解的训诂学。。。呵呵从懒人的角度出发,希望下次你能写篇古文

Leave a Reply to 王事 Cancel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