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哈利

昨天夜裡看完了《Harry Potter and the Deathly Hollow》最後的幾個章節。出乎意料心裡很平靜,和以前一樣,看完就睡了。早晨起來,和以前一樣,再看一遍電影版回顧一下。影片前半部份他們三個小孩,九死一生,騎著龍逃出古靈閣,那隻傷痕累累的龍振翅飛向夕陽。哈利波特七部小說光怪陸離的情節里,這並不算多么新奇,但看到這一部份我總要流淚,為羅琳天馬行空的想像力,也為他們三人多舛的命運和不平凡的遭際。

自第一次拿到《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到昨天晚上看完全部原著,正好十年。雖則平靜,但也知道,對我而言,哈利波特永遠地結束了,有點失落和惆悵。不過和看中文版的時候完全不一樣。中文版看到鄧布利多墜下塔樓和哈利將自己次子以斯內普的名字作為教名的時候,我大哭,且嚎啕,心中有萬分的情愫:傷心,欣慰,或者其他。

第一次看哈利波特的時候,哈利波特已經出到第四部《火焰杯》了。而且正如上面所說,我那時候拿到的第一本書是第三部,《阿茲卡班的囚徒》。前五部羅琳都會在開頭簡單介紹前情,雖然這種照顧到了第四部第五部就使開頭變得臃腫僵硬,但不得不感謝這一點讓我在看第三部的時候不是那麼無頭緒。花了幾天時間看完以後有種很奇妙的感覺,這是一本信息量很大的魔幻書——如果要靠它哄孩子睡覺,可能性是不大的。更重要的是文筆很有鏡頭感,這種鏡頭感使得文字描述的畫面變得非常立體。而這種妙不可言的鏡頭感貫穿了七本書始終,也影響了我十多年。第四部中雙胞胎像哈利他們透露進入廚房的機關,“很簡單,三樓走廊有上一幅水果的油畫,你去咯吱那個梨子,它就會咯咯笑,然後就……”這種在細微處可見的匠心讓構架宏大的哈利波特變得更加精緻。

我看哈利波特七部書的順序是三、四、二、一、五、六、七。第三部是我們萬人敬仰的斯內普教授表現得相對其它幾部來說,最讓人失望的一部。他害得小天狼星差點被重新扔進阿茲卡班甚至直接被攝魂怪吻上。而且最後也沒有得逞,從魔法部部長許諾他梅林勳章,到氣衝衝闖進校醫院責問哈利,歇斯底裡,非常失態。

按理說人的第一印象起關鍵或決定作用,那麼相對於從第一部開始看起,知道是奇洛想偷魔法石而不是斯內普從而對斯內普有種期待上的落差的讀者來說,我應該比較反感斯內普才是。但恰恰相反,我對斯內普自始至終就無甚惡感。儘管插圖上他是一個略微謝頂,有很尖的髭須的中年惡男。也許是因為第三部中掠奪者們口述的史實(他們對斯內普的惡作劇)讓我比較同情斯內普。不過我想更是因為第四部里鄧布利多堅定地說他相信斯內普教授,還因為第一部裏斯內普表現出的迷人的亦正亦邪。

不過在討論“你最喜歡哈利中的誰”的時候我并不會說我喜歡斯內普,會被一大堆人質問“你的品位呢?!”;現在我仍然不喜歡說我喜歡斯內普,會被一大堆人“我也是!!!”的聲音湮沒,我喜歡他並不因為他盪氣迴腸的“Anything.”和“Always.”,他的牝鹿守護神,他的“Look at me.”,而只是因為鄧布利多的一句“我相信斯內普教授。”

一開始我並不太喜歡哈利的,覺得他很冷,有時候不近人情,這種不近人情令我難堪。他對周圍熱心的好奇的人都保持著尷尬的冷漠。甚至包括多比。“我要你答應我以後不要再自作主張地救我了。”相形之下我更喜歡平易近人的盧平和瘋顛顛的鄧布利多。但直到若干年後某天重看《哈利波特與鳳凰社》的電影,看到聖誕節前夕有求必應屋內槲寄生下面哈利小心翼翼地朝秋張靠近,突然發現我從來沒有像此刻那樣喜歡他。他無數次和死神擦肩,用勇氣和智慧保住生命,眼下他想要親吻他喜歡的女孩。生與死,死亡與愛情,這些對比震撼了我,哈利是眷戀生命的——他愛的和愛他的人也都已死去,他也曾幾度差點死去——所以他珍惜生命里盛開著的花一樣的愛情。  

哈利最後沒有和秋張走到一起是可以預見的。秋張很漂亮,很矜持,性格上有非常吸引哈利的地方——她是魁地奇的找球手,是哈利的勁敵。這應該是一個可以讓哈利一眼看到她就會心跳的角色。不過終究沒有共同的過去,和共同的未來。他們分手的原因——瑪麗埃塔告密——也是這個問題直接的表現。秋張是花一樣的愛情,天真可愛,但她不明白死的殘酷。

哈利最後選擇了金妮讓我有點驚訝,但是並不意外。得知哈利最後會和金妮走到一起,我的第一個念頭就是,這是羅琳讓他們三人關係可以以一種親情的方式繼續穩固存在的方法。而我個人覺得,從第六部開始羅琳有意識地著重描寫金妮,漂亮,聰明,利落的蝙蝠精咒等等,都顯得有些突兀。按照哈利前四部的悶騷性格,應該是不太喜歡這樣一見到哈利就臉紅逃走的小姑娘的。不過羅琳還是花費了一些筆墨填補這一塊破綻——赫敏教金妮學會在哈利面前放鬆。我不意外並不代表我對金妮和哈利這樣的搭配最滿意,而是,相對於其他角色來說,我想不到適合做哈利妻子的人。哈利在嗅到愛情魔藥的時候聞到的是“陋居的花香”,如果說秋張給哈利的是虛幻的愛情,那麼金妮給予哈利的,應該是非常真實的親情。在第七部中也提到過,哈利吻著金妮的時候覺得她是唯一真實的存在。哈利喜歡著韋斯萊一家,在陋居有著類似于家的快樂經歷,金妮自然是這其中非常美麗的一個象徵。花香、紅色濃密長髮,都說明了這一點。

至於赫敏和羅恩,他們在一起也讓我覺得彆扭,但我還是想不出,還有什麽更好的“搭配”。在第四部火焰杯中,聖誕舞會上,借所有見證人之口,羅琳承認,門牙變小了的赫敏好好打扮一下,是非常驚豔的。是不是比金妮漂亮我們不知道也永遠不可能知道,因為本書是哈利視角,而哈利與赫敏朝夕相處,耳鬢廝磨,也不來電,不可能再跳出來觀察赫敏是否漂亮。

但我曾有過那麼一瞬間的想法,如果哈利和赫敏在一起,是多麼精彩的事情。這個想法產生於看哈七上的電影——羅恩負氣出走,兩人默默坐在帳篷里聽錄音機的歌曲,後來哈利拉赫敏起來跳舞——插一句題外話,這裡沃特森小姐的演技真到位,起先愁眉不展,慢慢在哈利帶領的舞步下展開笑容,渾然天成,不著痕跡——兩人都十分迷人。赫敏自不消說,至於哈利——哪怕全世界六十億人都說丹尼爾長殘了,我也要說,那時候的哈利真的帥氣極了,鏡頭在兩個俊美少年的臉龐上切換,越貼越近。在《哈利波特精彩五十個瞬間》中也提到,很多觀眾都以為他們要接吻了。我從來沒指望過他們接吻,就像我沒指望過他們最後在一起,但是那么美妙的場景就讓人瞬間大腦短路,激情湧動,心想,爲什麽不這樣呢。就這樣衝動一回吧。

回到現實中,我們都知道,哈利跟赫敏一點也不來電,他和羅恩談戀愛的可能性都比跟赫敏大。

即便是這樣,從我的角度來看,赫敏喜歡羅恩還是勉強了那麼一點點。羅恩縱然棋藝高超,又貴為毒舌天王,但與英雄哈利和“十全十美”赫敏這兩人為伴,又因優秀哥哥在前頭,造成他缺乏自信,羅恩太容易被掩蓋光輝。在整部書中,我們處處都可以看見羅恩耍貧嘴然後被赫敏瞪回去——自始至終赫敏都比較強勢。不過不重要了,我們已然領會了羅琳的苦心。

說到成長環境,不免要拿哈利和湯姆對比。哈利成長的環境是遭遇虐待、冷漠,和敵視的,出乎意料長成了一個謙遜友好善良的孩子;而湯姆成長的環境是無愛無恨,比較壓抑的孤兒院,然後長成了一代大魔頭。其實我覺得這兩種成長環境下,哈利必然會長成伏地魔,而伏地魔倒是有可能變成哈利。

先說哈利。小孩也是知道趨利避害的,在這種沒法受到公平對待的家庭里,哈利首先會學會的應該是討好或是憎恨,討好是為了避免受到傷害,憎恨是一種本能的對傷害的抵觸。接下來哈利會希望自己和別人不同,擁有至少德思禮一家沒有的能力——這樣說起來,就太像伏地魔的性格啦。進入魔法學校後,回想因自己巫師的身份而在麻瓜家庭里受到的折磨,哈利會憎恨所有的麻瓜,從而變成一個“魔法即強權”的支持者。而哈利沒有,哈利有禮貌、勇敢,心裡陽光得不能再陽光。再看伏地魔,一句話,鄧布利多第一眼見到他就發現了他是個壞坯子。按理說孤兒院雖然條件一般,但不會比德思禮家更壞,伏地魔在其間卻長成了心中無愛的大魔頭。

如果要解釋的話,我們不妨眼睛一閉,手一攤,這是魔法世界,父母的善良基因會遺傳的!小天狼星只是個基因突變!而且他們進霍格沃茨才十一歲,還有很長時間性格是在學校里塑造的!

好的,沒問題。我要說的也不是追究這一點,若追究起來就十分沒意思了。我想說的是,羅琳旨在將伏地魔打造成為一個從基因里就找不到一點點“愛”的成份的人。連他的誕生都是愛情魔藥的結果,而她的母親也根本無意去保護她自己的兒子,整個過程都充滿著絕望悲觀的氣息。而哈利是恰恰相反的,即便身處不講理的麻瓜德思禮一家,這個戴眼鏡的傢伙還是出淤泥而不染地變成了一個愛爆棚的小孩。——雖然不太合情理,但也只能用“這是魔法世界!”來安慰一下自己了。

 不過當然這些都並不影響我對哈利的喜愛。他有時表現出來的“冷”和常常表現出來的善良都不做作。而他幼年時的遭遇則又為他的悲情身世做了註腳。肯定會有很多人切齒地痛恨大反派烏姆裡奇,但我想沒有多少人會真心去恨德思禮一家——他們無疑都很討厭,但那只是為了讓哈利的巫師身份有一個更強烈的反差。像赫敏出身牙醫世家,父慈母愛,自然遜色不少。

小說幾位角色的死亡是我意料之中的,例如盧平,我猜測羅琳是希望這幾位故友能夠重逢,亦不希望唐克斯與盧平分開,所以兩人攜手歸去。也因此哈利在赴死之前可以看見父母的好友悉數都在,感覺很完美。

海德薇的死也在情理之中,哈利終究要擺脫掉提著寵物籠子去九又四分之三站臺的學生身份。網上有人說海德薇的死標誌哈利童年和天真的結束,我深有同感。

至於多比,他本是可死可不死的,但他的死讓貝殼小屋的章節變成了一個轉折點。站在多比的墳墓前,哈利的心理還有計劃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弗雷德。他的死傷了很多人的心,包括我。這是我沒有想到的。也許是羅琳為了表現戰爭的殘酷和現實吧。柯林克裡維也是。他和弗雷德分別代表了快樂和單純。 柯林科裡維的死讓這場戰爭兩方都變得有些面目可憎——稚童捲入戰爭無論如何是無法彌補的損失。

斯克林傑。他的死一兩句話帶過,但是非常震撼。雖與哈利波特交惡,但最終為保護哈利被食死徒虐殺。情節在哈利與盧平的對話中展現,寥寥數筆,一個性格非常豐滿的人物就出現了。

穆迪。感覺哈利波特裏面比較老的人都得死……

當然,迪戈里塞德裡克的死也讓我覺得很惋惜,他是這部張牙舞爪的小說里難得和善溫柔的男生,更何況還由那麼英俊的吸血鬼先生扮演。

話說羅琳曾有寫死哈利的打算。縱然羅琳將哈利視為兒子,寫死哈利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我想我恐怕會比看到鄧校和斯內普死掉的時候哭得還慘。哈利是個很孤單的人。他有太多沉重的東西無法和人分享——雖然羅恩赫敏時時陪伴在側,但是關鍵的時候一般都是他獨自面對的。讓他覺得安全的鄧布利多和教父小天狼星都死了,羅恩和赫敏與他耳鬢廝磨卻咫尺天涯,金妮更不消說。所以如果他死了我一定會萬分難過,他很短的一生里(假定他死了的話),快樂的時間太少了。五分之三多的生命里壁櫥里度過,接下來又有大部份時間是在流血、受痛、恐懼、憤怒、戰鬥,而且很多時候都是獨自一人承受。他享受了很短暫但是很美好讓人眷戀的友情和愛情,他珍惜這一切,也有很強烈的求生欲,但是生命就停止在廢墟里的十七歲。這一切就太不公平了。

但不管怎麼樣,哈利活下來了,並且有平靜的生活——是他想要的。祝福他。再見哈利。

 

2 thoughts on “再見哈利

  1. 哈利之旅,十年走完。而喜欢魔戒的,要回溯到太阳纪元,星光纪元,回顾上万年的历史,最有爱的人,还要学习托尔金穷其一生而构思的Quenya语和Sindarin语。。

  2. 看完了中文版的死亡圣器下,才搞清楚了劇情,正如哈利經歷的死亡,鄧布利多看著那個戰戰發抖的嬰孩,我們什麽也做不了,生命中總有些東西是我們無法留住的。

Leave a Reply to 軒轅如玉 Cancel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