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除了标注的两张网络图片,其余均为蛐蛐和Karlan拍摄。严禁转载)
12年在厦门海边看日环食。太阳带食自海面出,东面恰好有长云,遮挡了一部分日光,成为天然的巴德膜。日影在云间来回逡巡,云汽变化万端,令人失语。
在大连的时候,冬天起得很早去图书馆。正好是日出的时间,海上若有云,东边天空便如梵高将手中所有颜色尽情倾倒;云沐浴在日光下,呈现出壮阔的立体感。我一边走,一边看,心里装着莫名的忧伤和快乐。
Karlan同学在广袤西南大农村,戈壁干旱,气压高,晴天数多,常有美不胜收的云彩和日落景色。Karlan同学终日读书、观星、吃菠萝,过着为我艳羡的生活。每天下学回家,骑车在路上正值傍晚,天气好的时候,就停在路边拍两张,发给我看。
魔都断然不会有这等好天好景好地平线。但偶尔也会有好云。
其实不是非得晴天,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时候,乌云低垂,似泪水盈盈欲坠,别有一番风味。
在魔都呆了太久,几乎忘记地平线上的日出是什么样子。大冬天跑到青海,星夜驱车至青海湖边等日出。但天气太好也是罪过——一点云也没有的日出,是我见过的最乏味的日出。东边天空,一个蛋,慢慢蛋黄潽出来了,溢满整个东边天空,颜色从蓝变成黄色再变成白色,像windows系统自带的画图软件挑选出来的颜色一样,空间内没有任何跳跃性的变化,丝毫不像大连时候或者厦门时候看到的那样,长云万里、万紫千红。我失望极了,我冻得像条狗啊。
外出观测,看日出几乎是必修。只要有云,都不会比青海湖那次更难看。还记得在崇明度过滴水成冰的夜晚,几个学生子缩在东滩观测、等日出。冬天的日出特别晚,好像永远都不会到来了。
但最后总归会来的。崇明靠海,湿气重,云霭蒸腾,日出就格外好看。
第一次看云海,是在大洋山。算是对我们半夜爬山登顶的一个犒赏。当夜漫天大雾,打湿一切身在其中的物体,但凌晨天放晴。早晨起来看见脚下汩汩涌动的云海,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那就是云海啊。那么白,那么绵密,那么壮阔。真想张开双臂扑进去。
在大洋山中,准备登顶的时候,住在山腰上的一户农庄。山民都是经年经验积累下的,卓越气象专家,秒杀晴天钟。连在我们吃烧烤的时候,凑过来玩的小孩都知道告诉我们,今天天气不好,你们还要上山?并因此毁了我们吃烧烤的兴致。也是在那时候,我学会一句民谚: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意思是若有朝霞,后面多半有雨。若是晚霞,则后面都是晴天。
果然,有天早晨,在桌边读书。外面霞光万丈,整个世界都被染成橘色。不一会,大雨就瓢泼而下了。
开始改在滨江晨跑之后,为看彩云,特地扭转了跑步方向,从自东向西跑转为自西向东。早晨四点起来,天正是青蓝色,跑到滨江的时候,正好能看到日出。
也不是每天都能看到。云太多要落雨,天气灰蒙蒙,什么也看不到。云太少就是赤裸裸一枚蛋,悬在正前方,亮瞎狗眼。
最漂亮的就是有点云,太阳在云隙里,把云染成各种颜色。我就迎着它们跑。跑啊跑,好像要跑到它们那里去。
狗弟也开心,狗弟通体雪白,形状似球,跑动的时候身上的毛波光粼粼。它也是一朵云。
要跑到江边看到日出,得到秋冬天。夏天日升早,跑到江边,日头就高了,没有看头。四点一刻出门,天是青蓝色,东边的暖色隐现。我和狗弟沿着世纪大道往滨江跑。林荫小道上一片阒寂,檗子发出清香,远近有啁啾的鸟鸣。正是,半欲天明半未明,睡闻花气醉闻莺。
有一次,刚跑出门就看见东边楼层间露出的一角彩云。我心里一阵激动,带着狗拼命往滨江方向跑,跑得狗气喘吁吁。奈何腿短,跑到江边,太阳已悬到五指高。纵然如此,我还是在大都会游艇那里的木栈桥上驻足了许久。回去我在微信上跟Karlan说,今天的云,可美可美!可惜最美的时候没看到。
当天晚些时候,Karlan传来两张微博上的图,是当天上海的早晨。
(以上两张为网络图片,地址在水印上)
我惊叹道,是呀,可不就是今天早晨的上海!虽然知道朝霞过后天气不会太好。但是谁在乎呢。这么美这么美的云!
夏天日光渐长,有时从地铁站里钻出来,也能赶上晚霞。
这时候的上海好像脱去了快节奏的外衣,回到了”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的恬淡农耕社会。我也好像回到小时候,在傍晚的时候,在草丛里扑蚂蚱。
晚霞行千里,后面都是好天了。
(以前写过一篇小说,女主角的男神创建了一个提供云服务的公司,产品就叫星云。)